展览《艺术的朋友》,集结了中国56位新世代收藏家,呈现他们最近三年收藏的当代艺术品。油罐艺术中心精心挑选他们收藏的来自世界各地艺术家不同媒介的代表作品,让我们可以通过展览,看他们讲述自己和当代艺术结缘的故事,感受他们与时代和艺术的共振。

2018年,上海油罐艺术中心聚焦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群体,呈现了梳理性展览《艺术赞助人》,率先关注并连结起中国的当代艺术收藏家。阔别五年后的今天,油罐艺术中心再一次带来系列展览“艺术的朋友”。我们将目光放在活跃于当代艺术界的新世代收藏家身上,期望能更全面地呈现此时此刻多元的藏家群像,呈现中国藏家的面貌。

艺术的朋友大多拥有海外留学背景,也从事着艺术文化相关行业。他们的文化意识和边界被打破,流动的思考方式和新颖的生活方式,促成了他们更从容于自我对当代艺术的判断和选择;让我们看到这个时代下的藏家对当代艺术和收藏的不同态度。新世代收藏家,带着他们对当代艺术的理解和热爱,成为了“艺术的朋友”。

“艺术的朋友”都是对当代艺术满怀热情的一类人,当代艺术收藏可以体现出个人对当下做出的判断、对社会产生的共鸣和对自我发现的感知。正是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记录和推动着当代艺术,让展览《艺术的朋友》成为《艺术赞助人》展览的一个延续。

策展人介绍

乔丹

乔丹,上海油罐艺术中心负责人。曾就读于芝加哥艺术学院,并在芝加哥联合创办了非营利性空间“人无画廊”。2019年毕业后加入上海油罐艺术中心,先后组织呈现了展览《西斯特·盖茨:坏霓虹》,以及活动“油罐玩家艺术节”、“油罐跨年夜”等。

袁佳维

袁佳维是常驻上海的写作者与策展人。她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后就读于伦敦大学考陶德艺术学院,获艺术史硕士学位,以及建筑联盟学院,获历史与批判思维专业硕士学位。曾为Artforum中文网、《艺术当代》(ArtChina)、《艺术界》(LEAP)等媒体撰写文章。策划群展包括“海上丹迪”(东画廊,上海,2017年)、“坚决提高非生产性建筑的标准”(东画廊,上海,2018年)、“迅疾传播:僵尸、多重生命与幸存者之爱”(totalab,上海,2022年)、“坚决复习非生产性建筑的标准(上辑:固态模具;下辑:液态循环)”(长征独立空间,北京,2022–23年)、“缠缠缠绕——卡罗尔·波维(Carol Bove)、胡晓媛、阿丽佳·柯维德(Alicja Kwade)”(Longlati基金会,上海,2023年)等。目前研究兴趣涉及当代艺术的建筑媒介、(后)现代空间观念、边界美学及地理政治学相关。她自2021年起兼任Longlati基金会写作者收藏委员会(上海)主任与客席策展人,带领团队策划艺术家个展包括“马秋莎:汝肤之境/镜”(2022年)、“劳瑞·普罗沃斯特(Laure Prouvost):园林剧场与人类世的怪物寓言”(2022年)等,并于2022年与艺术家—策展人冯骏原在上海共同创办了拥有独立空间的策展事务所totalab。

藏家介绍

车宣桥

美凯龙艺术中心发起人车宣桥是一名艺术赞助人,她也是红星美凯龙集团副总裁和设计家居品牌 THE SHOUTER 的创始人。
美凯龙艺术中心的实体空间位于北京798艺术区内,于 2022年1月5日正式面向公众开放。非营利艺术机构美凯龙艺术中心由红星美凯龙控股支持,由艺术赞助人车宣桥创立。美凯龙艺术中心以一栋总面积900平方米的两层建筑为基地,将联合全球艺术家、策展人和泛文化艺术工作者,以多形式的持续共同工作构建一个专注于视觉发明的实践场域,成为当代艺术版图上的新形态文化坐标。

程城

分众传媒联合合伙人,天堂电影院公益计划发起人(北京)

程城先生,历经二十年深耕,开创了中国电影映前广告的从无到有,树立了多维度的电影映前广告评估体系及标准,致力于打造中国规模最大的电影广告媒体公司。在程城先生的引领下,中国电影广告市场规模得到空前增长,影院视频媒体已成为业内外备受关注与认可的主流新媒体力量,并成为最具影响力与传播价值的营销传播网络平台。

2018年6月,由程城倡导并发起的【天堂电影院】公益共建计划,旨在为祖国乡村有观影需求的青少年提供持续免费观影机会。

Linyao Kiki Liu

当下艺术空间创始人、艺术家、藏家

当下艺术空间是一家创办于2021年,并坐落于北京的非营利当代艺术机构。

当下,意指超越时空的开放性,其愿景是为艺术家及学者提供一个富有包容性的讨论环境。当下艺术空间的使命是通过多样多元的项目展览及活动来支持中国本土及国际青年艺术家们的艺术创作、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空间着重支持以致力中国人文城乡发展和全球艺术生态,丰富并活化艺术创作环境为宗旨的各类项目。

Joy Shing

藏家
收藏当代艺术29年
香港左玛时装集团创始人

王淑瑾

一条合伙人
一条艺术创始人

罗旭东

藏家
罗旭东,1991年出生于山东东营,中共党员,艺术赞助人。孩童时代就有收藏癖好的他,在2014年大学毕业后便自己创业并经营企业,与此同时开始了当代艺术的收藏。短短近十年的时间内,凭借独到的眼光,建立起一套脉络清晰、独具风格的中国当代收藏体系,并且致力于推动中国当代艺术更好更健康的发展。

陈子豪

Longlati基金会
联合创始人暨总监
Longlati基金会是注册于中国香港的非营利机构,由徐传陞与陈子豪共同创立。Longlati基金会立足于变革中的文化图景与地缘生态之间,并助力推动当 代艺术的多元发展。自2017年启动至今,Longlati收藏与赞助计划围绕三个主题展开:二十世纪国际女性艺术家创作、少数与多重少数群体文化以及90 后中国艺术家的实践。

焦景佳

焦景佳, 作为设计领域的资深从业者,于2012年开始艺术收藏之旅。作为一名专业藏家,他的收藏涵盖的艺术形式广泛:包含有传统媒介中的版画、水彩到雕塑;具有先锋观念的当代艺术;前沿实验性的新媒体艺术。历时8年,在众多国际知名艺术家的精品力作聚集下,打造了一个充满当代艺术养分的艺术空间“菜园”。
他认为,对当代艺术和艺术品收藏的兴趣主要来源于自己的职业,他与艺术、艺术家紧密相连。在他的职业经历中,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师贝聿铭、安藤忠雄,以及德国的“包豪斯”理论,都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大师和理论的成功之处在于将“设计”与“艺术”融合在建筑领域,这一信条使他受益匪浅,也使他在实践过程中对当代艺术与现代设计的关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程成

青年藏家
程成,1996年出生,留学英国6年并获得艺术史硕士学位,现为香港泰翃艺术基金会(ti艺术基金会)主理人。

陈松正

M+ 新艺术委员会成员
收藏家

刘雅芸 刘雅芸

藏家

宗龙

西安藏家

张运佳

虹·美术馆 馆长,青年策展人
连续创业者,投资人
当代艺术爱好者

蒋天泽

收藏家
蒋天泽成长于上海,人无画廊联合创办人,目前在复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将收藏和学术研究相结合,聚焦于当代年轻艺术家,并试图从这些作品中探索当代新锐艺术的发展脉络。

吴萌

创业者、收藏人士、艺术赞助人
吴萌,创业者、收藏人士、艺术赞助人。从2017年至今,Wu Meng Collection以视觉文化中的图像学为线索,已藏逾300件战后及当代艺术作品:此Collection亦有藏品曾捐赠予包括蓬皮杜艺术中心和新加坡美术馆在内的国际机构。吴萌是UCCA和纽约新美术馆的赞助人,并于2021年创办了非盈利、非收藏的平台M Art Foundation,着力支持当代艺术家的实践和理论创新。

项偞婧

“艺术你我C”创办人
星空间合伙人之一
项偞婧Cici Xiang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艺术史专业,2019年创办艺术科普项目“艺术你我C”,2021年11月以画廊合伙人的身份正式加入星空间,其多重身份活跃于时尚、文化及艺术领域。

谢盈盈

藏家
Michelle Ying Ying Hsieh谢盈盈,身在一个媒体家庭,出生台北,在美国受教育,毕业于纽约苏富比艺术学院,现居香港,现为弗里兹大中华地球村客户顾问。母亲为典藏艺术杂志创办人,从小受到妈妈影响,一开始跟随母亲收藏喜好,到最后慢慢带着母亲一起研究西方当代艺术。特别关注女性艺术家,尤其那些为了家庭暂停自己事业的女性艺术家。

包一峰

ART021,JINGART,DnA SHENZHEN 联合创办人

Justin Chan

JUZHI矩制家居
创始人 & 主理人 
CHI艺术中心创始人

张琼

ASE基金会创始人
张琼女士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有近二十年的风险投资和创业的经验,是中国最早、最优秀的女性风险投资家和创业家。她同时是一位生活品鉴家、艺术品收藏家和赞助人。2021年,她创立了非营利性基金会–ASE FOUNDATION (ASE基金会),旨在支持和推动当代艺术的研究、交流及展览。

蔡坚

 1993年生于广东潮州  

徐婧

青年藏家
Gallery Func联合创始人

郭鹤天

人无画廊联合创始人,独立杂志te magazine 创始人及主编、策展人、藏家
郭鹤天Michael,工作生活于纽约和北京。他2017年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并于2020年取得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策展学硕士学位。芝加哥非盈利空间人无画廊联合创始人,独立杂志te magazine创始人及主编,策展人,藏家。曾收藏安东尼·葛姆雷,达米安·赫斯特,李禹焕,艾利克斯·卡茨,草间弥生,奥斯卡·穆里略,沃尔夫冈·提尔曼斯,明和晃平,何翔宇,梁慧圭以及加藤泉等国内外艺术家的作品。 

丁泽华

藏家
北京松泽艺术中心总裁
2022年3月,北京松泽艺术中心总裁、收藏家丁泽华正式出任松美术馆馆长,全面负责未来松美术馆的运营与管理。丁泽华先生对艺术有着极其浓厚的热情,个人收藏涉猎20世纪以来丰富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时刻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新视角与前瞻性,力图建立中国民营美术馆现当代艺术的展示序列。松美术馆将以丁泽华先生的个人收藏为基础,通过深层次的研究,形成具有垂直性思考的展陈,增强松美术馆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建设,全方位优化及维护民营美术馆的良性生态,积极参与并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进程。

元冰

藏家
北京启盛融业投资有限公司 董事
北京木木美术馆 理事
新月收藏计划 创始人
元冰目前工作于北京,在米兰理工设计学院完成设计管理硕士学位,旅居在欧洲期间她参访过很多重要的艺术机构和展览,其中威尼斯双年展和卡塞尔文献展中的很多艺术家都进入了她的收藏 如 :Wolfgang Tillmans、Oscar Murillo、Katharina Grosse、Laure Prouvost、Hernan Bas、MariamCahn、Simon Fujiwara等。

Eclosion Collection + Projects 新月收藏于今年开幕,空间将展出元冰多年的艺术收藏作品。其名 Ecolosion 意为羽化和绽放,寓意着艺术品收藏经久沉淀后的成⻓和蜕变。

透过新月收藏计划,我们将深入艺术史与跨地域文化的研究,并将线索延伸至⻄方及泛亚洲文化,建立具备独立当代视角的收藏脉络。期望将 Ecolosion Collection + Project构建为一个与藏家朋友、艺术研究人员和策展人的交流平台。

张恺镕

之已基金会创始人、当下艺术基金会联合创始人
张恺镕,工作生活于纽约和北京,2021年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雕塑系,同年以联合创始人的身份共同创办非营利机构当下艺术空间,其愿景是为艺术家及学者提供一个富有包容性的讨论环境,空间的使命是通过多样多元的项目展览及活动来支持中国本土及国际青年艺术家们的艺术创作、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此外,张恺镕亦是其家族收藏的管理者,并负责其家族艺术基金会首次收藏展的筹备工作,将涉及中国古代书画与世界范围内的当代艺术作品。

赵文溪

藏家
赵文溪目前工作生活于北京和纽约。她本科毕业于纽约大学,并取得经济学学士学位。而后于2017年取得佳士得学院艺术史与艺术品管理硕士学位,并曾就职于纽约佳士得印象派及现代艺术部门。赵文溪的收藏聚焦于中西方当代艺术,包含了绘画、雕塑、装置、影像等媒介。

Michael Cheng Sheung Chuen

90后藏家
Michael Cheng Sheung Chuen,90后青年藏家,常居香港、北京。因自小受父亲影响,深受古代艺术熏陶,对艺术有了早期的萌芽感知,在英国完成金融管理学位后,又于佳士得学院学习。2017年回国后开始艺术收藏之旅,收藏涉及中西方当代艺术,收藏媒介广泛。

曹北辰

藏家
曹北辰,2010年从英国Kings College研究生毕业,归国后任职于会计师事务所,目前在家族企业中负责股权投资相关工作。他于2019年开始涉及艺术品收藏领域,收藏主要集中于中国与国际新兴以及具有独创开拓性的艺术家方向,包含Tal R, Friedrich Kunath, Mostafa Sarabi, Angel Otero,Lari Pittman,Henry Curchod,欧阳春,仇晓飞,韦嘉,陆超, 谭永勍等一系列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

Cindy Yan

青年藏家
艺术赞助人
Cindy Yan, 青年藏家,艺术赞助人,常驻上海,2019年开始进入当代艺术收藏领域,从西方战后艺术开始,到中国中生代艺术家,身为一个热爱生活和艺术的90后年轻藏家,不断关注年轻艺术家的发展,与他们共同成长和进步。“艺术来源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给予我很多养分,让我重新发现成长路上的善与美”。

华子涵

北丘当代美术馆馆长
北丘当代美术馆坐落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环亚凯瑟琳广场半山花园,背倚北极阁。作为全国首座镶嵌于城市中心山丘上的美术馆,北丘集当代艺术收藏、展陈、研发和教育为一体。

美术馆主体建筑保留了二十余年前的建筑原貌,在六年前历经修复与加固,1100 平方米的空间与郁郁葱葱的山体巧妙衔接,清水混凝土浇灌的展馆内部呈现出工业与原始的碰撞。历史、自然和现实交织,先锋与传统反复试探,当代艺术的在地性、多模态化和不确定性都在这里得以响应。 

刘雯超

藏家新手,龙美术馆

禹丹

一亖艺术基金会创始人
禹丹于2023年初在香港成立了一亖艺术基金会。承禹丹对于中国西南地区、中国及国际当代艺术发展之长期关注,一亖艺术基金会依托禹丹女士之构建数年的个人收藏、策展实践和社会网络为基础,于禹丹所居住的四川成都、中国香港和英国伦敦作为连接点,以在地性、当代性、国际性作为愿景,积极为当代艺术实践的多元生长营造理想场域。

Ruby Li Ying

Ruby Li Ying 主要生活在上海和香港,Li的收藏之旅开始于2013年,从中国古代书画和中国当代艺术开始,近年来开始进入西方当代艺术的收藏。Li的收藏一方面关注在中国和西方当代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艺术家,另一方面持续赞助新生代的年轻艺术家。除了持续关注近年来的学术热点以外,更多的将关注点重新又回归真正的艺术史中具有价值的艺术家,收藏的核心是希望能打破身份,性别,地域的局限,寻找真正能经得住时间的长河,历史的沉淀的艺术家。

潘阳

潘阳,作为一位90后藏家,pan space创始人,于18年开始进入收藏领域,佛系收藏。

朱珠

藏家

陈晓雨

藏家 & 翰宙文化创始人
陈晓雨,UCCA尤伦斯艺术基金会理事,独立音乐经纪人,近年来持续支持独立音乐人培养和音乐产业的发展。收藏艺术品大概有16年左右,近年来将更多的关注力放在中国当代年轻艺术家身上。
精湛呈现的画工和不俗的视觉表现力,作品展示出的时代背景和内容让人有共鸣的,往往是她最感兴趣的。

杨眉

杨眉,目前工作和生活在香港、广州和上海。拥有香港中文大学的社会科学和澳门科技大学的艺术史双硕士学位。她的收藏专注于东西方青年当代艺术家作品。

吴威

吴威出生于1993年1月6日,2014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服装艺术设计学院,并于2014年创立FMACM®服装品牌。

王英菡

王英菡,持有香港大学国际及公共事务关系硕士学位,Tatler Gen.T艺术领域上榜者,M+视觉文化博物馆创始赞助人。

张畅

藏家、当下艺术基金会联合创始人

曹吉祥

萃舍云集 管理合伙人

杨佳霖

The Soil Collection 联合创始人
杨佳霖(Aria Yang),常驻北京与香港,拥有艺术管理方面的国际学历与本土机构经验。2022年与与郭佳鑫(Vince Guo)共同创立the soil collection,期待通过游牧式策展与针对年轻艺术家的委任创作建立一个流动的、可被讨论的收藏计划。

张雪凝

张雪凝女士常驻北京与纽约,她丰富的当代收藏以女性艺术家及摄影作品为两条主线索。张雪凝女士是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亚太委员会的成员,她赞助了蓬皮杜于2019 年举办的曹斐个人展览,以及 2021 年由首席策展人克里斯蒂娜·马塞尔主持的“她们与抽象”群展,该展览对抽象艺术中的女性艺术家及她们的作品进行了全面的阐释。 张雪凝女士同时也是尤伦斯国际委员会的一员。

李文栋

藏家

郭佳鑫

郭佳鑫(Vince Guo),是一名常驻北京与香港的90后收藏家,拥有艺术管理方面的国际学历与本土机构经验。

刘峰

佑港资本创始人
专注二级市场投资和并购
艺术和岩茶爱好者 喜欢写作
个人公众号“加斯顿的愤怒”

闻宇

闻宇,收藏家,澳大利亚Lal Lal美术馆创办人

闻宇自2013年开始接触和收藏当代艺术,迄今为止收藏了百余位等国内外现当代艺术家的多件作品。闻宇还通过澳洲LalLal美术馆支持艺术家开展艺术家驻留项目,在2017年至2019年期间,已有十余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完成了其艺术驻留项目。新的驻留项目亦在开展中。闻宇执掌的天宇羊毛工业总部位于江苏省张家港保税区,是全球最大的羊毛加工企业,布局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乌拉圭、阿根廷、意大利,为全球诸多奢侈品服装提供服务。

和句句

之谷空间创始人(北京)

苏敏罗

苏敏罗,高级艺术顾问,艺术收藏家,上海赛森艺术空间创始人,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与推广,长期支持中国一线及新锐艺术家的创作及拓展。苏敏罗把自己定位为“以藏养藏”的一类艺术收藏者,认为每一位收藏者都会有较为个性化的收藏偏好,而苏敏罗则特别喜欢能够凸显个人笔触语言的艺术作品。苏敏罗长期推动年轻艺术家与画廊及其他商业项目的合作,是将当代艺术作品推广到商业空间的先行者。

李纳

李纳毕业于纽约大学。家族收藏艺术品30余年,本人专注于当代艺术领域,并运营艺术账号Olivia Art Talk,以艺术评论及艺术圈访谈为主要内容

姚谦

作为历任台湾EMI、Virgin、Sony唱片公司总经理,姚谦出版过《我们都是有歌的人》、《如果这可以是首歌》、《一个人的收藏》等书籍;并担任《Ah-Art》纪录片监制和「细看常玉」策展人。他于2020年参与制作腾讯《啊!艺术》纪录片,镜好听《一个人的收藏》首支Podcast 于2021年上线;镜好听《一个人的收藏》第二季 Podcast 于2022年上线。

周尼克

受父辈一代倾心古代佛像收藏的启发,出生于2000年的周尼克在耳濡目染下逐渐确立了自己对当代艺术的兴趣。他于2018年前后进入收藏与赞助领域,配置多元,试图在经典与观念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他在本科就读工科专业期间创立了非营利机构69 ART CAMPUS艺术中心,目前位于北京西四环北路143号百得利汽车产业园区内,致力将自身的当代艺术收藏分享给大众,同时邀请并资助策展人与艺术家开展不同类型的艺术项目,即创造一种企业办公和艺术展示共处一个空间的新型方法论。

谢旖心

谢旖心女士常驻上海与北美,先后于美国及英国院校取得艺术史本科学士及硕士研究生学位,拥有艺术管理方面的从业经验,后任职于文化投资机构,探索艺术文化与其他领域有机结合的可能性。

奚韬

奚韬专注于唱作音乐人的价值开发与提升,以音乐人品牌塑造法为基础,为不同阶段的音乐人提供个性发展策略、技术支持与商业化路径。

2020年及2023年分别策划推出音乐艺术跨界项目-“万物之与动物相遇”“万物2 遥远的相似性”。邀请音乐家及艺术家就同一主题分别创作,拓宽了艺术领域大众年轻受众群。2022年开办以艺术展览、现场演出、餐食和咖啡文化艺术综合的A26空间。伴随每两个月为一期的艺术实践,为大胆有为的艺术家提供舞台,展览伴随配套餐饮和演出,以突破常规的方式与观众形成一种新鲜且深入的互动。

Coobe Wang

Coobe Wang,金融行业投资者,2019年与夫人Sophia Luo共同进入当代艺术收藏领域,涉猎广泛包括绘画、雕塑、装置、影像、声音以及综合媒介的作品。他关注不同地区艺术家之间的对话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共同感与判断力批判,现以Last Piece Collection命名其收藏。

艺术家介绍

奥斯卡·穆⾥略

Oscar Murillo(奥斯卡·穆⾥略)出⽣于哥伦⽐亚,现居住在不同的地⽅。他以创新和流动的实践⽽闻名,包括绘画、纸上作品、雕塑、装置、⾏动、现场活动、合作项⽬和视频。总体来看,他的作品体现了对⽂化交流概念的持续强调,以及思想、语⾔甚⾄⽇常物品被替换、流通和越来越混合的多种⽅式。穆⾥略的作品传达了对全球化特定条件及其随之⽽来的不断变化状态的细致理解,同时保持了⼈类经验的普遍性。
穆⾥略于2007年获得伦敦威斯敏斯特⼤学BFA学位,2012年获得伦敦皇家艺术学院MFA学位。他于2013年加⼊David Zwirner画廊,并在随后的⼀年在纽约画廊举办了⾸次展览,题为《A Mercantile Novel》。2015年,他在David Zwirner画廊伦敦分部
举办了个展《binary function marked》。2016年,纽约画廊展出了艺术家新作品的个展《through patches of corn, wheat and mud》。2018年,内容和信息的积累在David Zwirner⾹港画廊展出,这是艺术家在亚洲举办的⾸次个展。2019年,在画廊伦敦分部举办了《Manifestation》展览。2020年,在画廊巴黎分部展出了《News》。2022年,在纽约举⾏了艺术家与David Zwirner合作的第七次个展《Ourself behind ourself concealed》。
2022年,穆⾥略的个⼈作品展在荷兰海⽛的KM21和密苏⾥州圣路易斯市的圣路易斯艺术博物馆上映。此外,艺术家在意⼤利的第⼀次个⼈展览名为“奥斯卡·穆⾥略:灵魂与姿态”,于2022年在罗⻢Memmo基⾦会举⾏。奥斯卡·穆⾥略:从天堂吹来⼀阵⻛暴于2022年秋季在威尼斯Scuola Grande della Misericordia上映。2019-2020年,奥斯卡·穆⾥略:社会⾼度在阿斯彭艺术博物馆展出。同样在2019-2020年,奥斯卡·穆⾥略:⽔平⿊暗寻求团结在德国汉堡的Kunstverein展出。此外,穆⾥略是赢得2019年特纳奖的四位艺术家之⼀。特纳奖展览在英格兰⻢盖特的特纳当代艺术中⼼展出,持续到2020年1⽉。同样在2019年,与托尼·科克斯(Tony Cokes)的双⼈展览《碰撞/联盟》在纽约The Shed展出。同年早些时候,奥斯卡·穆⾥略|张恩利的双⼈个展在上海chi K11艺术博物馆和剑桥⼤学Kettle’s Yard举⾏。穆⾥略的作品和项⽬曾在世界各地的重要机构进⾏个⼈展览。2017-2018年,艺术家的个⼈作品展在Haus der Kunst上映,并由该博物馆与David Zwirner Books合作出版了⼀本全⾯的专题画册。2017年,CAPC musée d’art contemporain de Bordeaux和Concorde、巴黎以及阿塞拜疆巴库的Yarat当代艺术中⼼也举⾏了展览。2015年,个⼈展览分别在哥伦⽐亚国⽴⼤学艺术博物馆、⻢德⾥Daoíz y Velarde⽂化中⼼(ArcoColombia 2015的⼀部分)和德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市的Artpace上映。同样在2015年,在纽约Performa 15期间,穆⾥略在亚历⼭⼤·汉密尔顿美国海关⼤楼举办了⼀周的表演和装置系列《Lucky dip》。2014年,穆⾥略的绘画、雕塑和视频作品在法国雷恩40mcube展出,作为第四届雷恩⼯作室——当代艺术双年展的组成部分。同样在2014年,在洛杉矶The Mistake Room举办了⼀场作品展览,以庆祝该场地的⾸次展览。2013年,南伦敦画廊举办了艺术家在英国的⾸次重要个⼈展览。
2012年,他在迈阿密Rubell Family Collection进⾏了为期五周的夏季驻地创作绘画,并于同年晚些时候展出,标志着他在美国的⾸次个⼈展览。其他曾展出他作品和项⽬的场所包括新蒙纳科国家博物馆(2016)、Showroom MAMA,⿅特丹(2013)和伦敦Serpentine Gallery(2012)。穆⾥略正在进⾏的⻓期项⽬Frequencies是与艺术家家庭成员、⼯作室团队和全球合作者共同开发的,将画布暂时固定在全球选定学校的课桌上,⿎励10⾄16岁的学⽣创造任何形式的标记制作——绘画、写作、涂鸦。 Frequencies于2015年在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全世界的未来中展出。次年,即2016年,它在中国杭州第⼆届纤维
艺术三年展和⽇本第三届爱知三年展“Homo Faber:A Rainbow Caravan”中展出。2017年,它作为穆⾥略Capsule 07展览的⼀部分在慕尼⿊Haus der Kunst展出,并作为Cleveland当代艺术博物馆的A Poet*hical Wager和Kiev PinchukArtCentre的Fragile State等群展的⼀部分展出。2019年,该项⽬在英国约克郡雕塑公园举办了专⻔的展览。2021年,该项⽬作为Alia Farid在纽约瑞⼠学院策划的The Space Between Classrooms、MAM Project 029:Oscar Murillo、东京森美术馆、加利福尼
亚州Coachella Valley的Desert X 2021和TANK Shanghai的美学等展览中展出。Artangel组织的Frequencies演示于2021年在伦敦Cardinal Pole天主教学校展出。2015年,David Zwirner Books出版了Oscar Murillo:Frequencies,记录了该项⽬的第⼀年,并包括画布复制品和涉及学校和学⽣的照⽚。穆⾥略还是Frequencies的创始⼈和主管,这是⼀个相遇、交流和社会地理参与的空间。这个项⽬源于艺术家同名的⼗年计划,通过社交交流、教育、展览、聚会、研究和⽀持,在项⽬发⽣的许多地理位置以及更远的地⽅建⽴⽹络。⽬标是激发能量,⽆论位置如何,将⼈们团结在⼀起,作为⼀种⼩⼩的姿态来抵消希望、快乐和分享作为可⾏社会载体的衰落。艺术家的作品被收藏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包括洛杉矶The Broad、达拉斯艺术博
物馆、都灵Fondazione Sandretto Re Rebaudengo、剑桥⼤学Kettle’s Yard、斯德哥尔摩Moderna Museet、科隆Museum Ludwig、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迈阿密Rubell Museum和根特Stedelijk Museum voor Actuele Kunst
(S.M.A.K.)。

陈彧君

陈彧君与1976年⽣于中国福建省。他在200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陈的童年时期对他的影响很深,使其⼤部分作品充满了对⾃我与家庭⽣活的深刻反省。他本⼈认为⾃⼰的拼贴作品是有⼒的当代视觉性语⾔,这部分作品⼤多都是描绘其家乡的⼭⽔。
陈的个展有《临时房间》,博⽽励画廊,北京,中国(2012);《⽊兰溪-不居》,中画廊,柏林,德国(2012)和《空房间》; 博⽽励画廊,北京,中国(2010); 《江南制造》,⽟兰堂画廊,北京,中国(2007)。群展包括《2015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北京⺠⽣现代美术馆,中国北京(2016);《⽆处不在》,圣之艺术空间,北京,中国(2015);《第三世界的世界》,朱拉隆功⼤学美术馆,曼⾕,泰国(2014);《破·⽴:新绘画之转序》,⻰美术馆,上海,中国(2014);《ON/OFF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北京,中国(2013);《曙光-来⾃中国的新艺术》,中画廊,柏林,德国(2012);《⽇⽤常⾏》,成都当代美术馆,成都,中国(2011)和《“⽆形的翅膀》,时代美术馆,北京,中国(2010)。
陈彧君的作品同时还在深圳OCAT第⼋届深圳雕塑双年展中被展出,并且他也被上海外滩美术馆邀请做客演讲。他的作品被法国巴黎DSL艺术基⾦会、上海⻰美术馆、⾹港M+美术馆和悉尼⽩兔美术馆收藏。陈彧君⽬前在上海(中国)⽣活与⼯作。

仇晓⻜

仇晓⻜的绘画作品以及相关的素描、雕塑和装置作品唤起了记忆的梦幻状态,并唤醒了隐藏在⼼灵深处的感知潜能。
他⽬前的多学科作品将素描与雕塑相结合,作为艺术家历史的时间记录器。当他探索他的记忆或“思想偏差”时,正如仇晓⻜所称,它们让他更深⼊地探索了他的“程序化、潜意识和个⼈经验”。仇晓⻜的作品曾在国际上的重要群展中展出,包括北京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回归”(2001年);瑞⼠伯尔尼美术馆的“麻将:来⾃Sigg收藏的中国当代艺术”(2005年);利物浦泰特现代艺术馆的“真实之物:来⾃中国的当代艺术”(2007年);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的“开/关:中国年轻艺术家的概念与实践”(2013年);由坦帕艺术博物馆和圣彼得堡美术馆联合举办的“我的⼀代:中国⻘年艺术家”(2014年);以及中央美术学院“师德师⻛与教学研究”(2018年)。

⼤卫·阿尔特⽶德

⼤卫·阿尔特⽶德是⼀位加拿⼤艺术家,以其⼤型雕塑和装置作品⽽闻名。他于1974年出⽣于蒙特利尔,在魁北克⼤学蒙特利尔分校和纽约哥伦⽐亚⼤学学习。
阿尔特⽶德的作品常常探索变⾰、成⻓和腐败等主题,使⽤⽯膏、玻璃、镜⼦和动物标本等材料创造超现实和异域⻛情的世界。他的作品经常包含精细的细节,如⽔晶形成和微型⼈物,邀请观众近距离检查作品。
在他的职业⽣涯中,阿尔特⽶德在国际上展出,包括蒙特利尔当代艺术博物馆、纽约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和沃思堡现代艺术博物馆等机构的个展。他还代表加拿⼤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并参加了许多群展。
阿尔特⽶德的作品获得了多项奖励和荣誉,包括2009年 Sobey 艺术奖和 Atelier Calder 在法国的驻留计划。他⽬前居住在纽约市,从事艺术创作。

丹尼尔·⾥克特

Daniel Richter是他那⼀代最杰出的德国艺术家之⼀,他的实践经过时间的演变,涵盖了值得注意的⻛格转变。Richter的绘画将艺术史、⼤众传媒、政治、性和当代⽂化综合到不断变化的图像世界中。艺术家认为,抽象和具象绘画之间的⼆分法是⼀种构造出来的虚构,因为⾊彩和构图的形式问题始终保持不变。这种思考绘画的框架继续影响着Richter⽅法的发展。
在20世纪90年代他的成⻓时期,作为Albert Oehlen的助⼿,Richter寻求了抽象艺术的激进历史和它所允许的⾃由,将画布填满了最⼤量的视觉信息。后来他转向了具象主义;被社会中冲突的主题所吸引,他开始使⽤图像、⽂本和叙事元素混合来绘制⾃⼰对反应和观察。Richter在这个时期的作品⾃由地联想了⽆数参考资料,包括当前事件、内城⽣活中的情节、漫画书、梦境和历史画作。暴⼒、孤⽴和尴尬通过⼀种既荒谬⼜超现实的绘画语⾔来表达,同时还在实验表现和抽象之间的界限。
从2015年开始,Richter开始将焦点范围缩⼩到⼈体上,采⽤了⼀种新的不可置疑的⽅法,放弃了以前场景的⼴阔性,⽽是更倾向于更直接的构图。在这些绘画中,⼈物之间的压缩和张⼒表达了⼀系列动态,通过形式的汇聚提出了强⼤的主体间经验。强烈定义的轮廓和每个背景的微妙渐变之间的相互作⽤创造了抽象和具象之间的平衡。在Richter⼤规模构图中发挥的张⼒被他使⽤的颜⾊和形式所提升,并赋予作品⼀种游戏性质。
Daniel Richter(1962年出⽣于Eutin,DE)现居住在柏林(DE),1995年毕业于汉堡(DE)的Hochschule für bildenden Künste,在那⾥他在Werner Büttner的指导下学习。Pepe Danquart与B14 Film执导的关于艺术家的纪录⽚于2023年2⽉发布。GRIMM将于2023年在纽约(美国)展示他的个展作品,艺术家还将与图宾根(DE)的Kunsthalle Tübingen举办即将到来的展览。Richter的作品曾在许多场馆举办过个展,包括:Furor II,Regen Projects,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州(美国);
我的疯狂邻居,Space K,⾸尔(KR);Limbo,由Eva Meyer-Hermann策划,Museo Ateneo Veneto,San Marco,威尼斯(IT);电报,奥洛莫茨(CZ);汉堡美术馆,汉堡(DE);Kunstmuseum,海⽛(NL);CAC,⻢拉加(ES);丹佛艺术博物馆,丹佛,科罗拉多州(美国);Taxispalais Kunsthalle Tirol,因斯布鲁克(AT);加拿⼤国家美术馆,渥太华(CA);Schirn Kunsthalle,法兰克福(DE);路易斯安那现代艺术博物馆,Humlebæk(DK);21er Haus,维也纳(AT);卡姆登艺术中⼼,伦敦(英国);当代美术馆柏林(DE);Galerie Thaddaeus Ropac,伦敦(英国);Regen Projects,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州(美国),GRIMM阿姆斯特丹(NL)和纽约市(美国),等等。
他的作品被许多私⼈和公共收藏所收录,如德国莱⽐锡(DE)的Museum der Bildenden Künste;伦敦(英国)的The Roberts Institute of Art(RIA);丹佛艺术博物馆,丹佛,科罗拉多州(美国);德意志银⾏,法兰克福(DE);德意志联
邦共和国收藏,柏林(DE);巴黎(FR)的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Pompidou;柏林(DE)的Hamburger Bahnhof – Museum für Gegenwart;汉堡(DE)的Hamburger Kunsthalle;基尔(DE)的Kunsthalle;斯图加特(DE)的Kunstmuseum;海⽛(NL)的Kunstmuseum;丹⻨Humlebæk的路易斯安那现代艺术博物馆;斯特拉斯堡(FR)的Musée d’Art Moderne et Contemporain;纽约市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市,纽约州(美国);加拿⼤国家美术馆,渥太华(CA);慕尼⿊(DE)的Sammlung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柏林(DE)的Sammlung Boros,Klosterneuburg(AT)的
Sammlung Essl,汉堡(DE)的Sammlung Falckenberg,法兰克福美术馆(DE),布鲁塞尔(BE)的Vanhaerents Art Collection等等。

段建宇

段建宇出⽣于1970年,1995年毕业于⼴州美院油画系,曾获中国当代艺术家奖(CCAA)2010年度最佳艺术家奖,现任教于⼴州华南师范⼤学美术系。段建宇的笔触、⾊彩唤起我们意识中⼀个⽆法触及的边界,但⼜如此准确地唤起了我们在当代中国⽣活的感觉。她的绘画研究庸常的表达⽅式和⻛格,切⼊当下的⽣活。段建宇始终游⾛在绘画叙事和叙事绘画的边界,绘画从带有原⽣意念和⽣活形态的轮廓开始,成⻓成为绘画性的现实——这个现实是由诸种影响、情境和意识中的图景不断撞击、对抗、调整⽽⽣成,具有和我们所⾯对的物质现实同样的复杂性;⽽这同时也是基于对绘画与⽣命经验之间关系的重新任。
近期个展包括:“⾃动写作-⾃动阅读”,池社,上海(2020);“段建宇个展”,巴塞尔艺术展-巴塞尔展会2019,巴塞尔(2019);“杀,杀,杀⻢特”,镜花园,⼴州(2016);“醍醐:段建宇、胡晓媛双个展”,上海外滩美术馆,上海(2013)。部分群展包括:“单⼿拍掌”,所罗⻔·R·古根海姆美术馆,纽约,美国(2018);“第⼋届亚太三年展”,昆⼠兰现代美术馆,布⾥斯班(2015);“CCAA15中国当代艺术⼗五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14);“向后殖⺠说再⻅”,第三届⼴州三年展,⼴东美术馆,⼴州(2008);“中国欢迎你——欲望,⽃争,新身份”,格拉茨艺术馆,格拉茨(2007年);“第⼆届⼴州三年展”,⼴东美术馆,⼴州(2005);“⼴东快⻋”——第五⼗届威尼斯双年展,威尼斯(2003);“暂停”——第四届光州双年展,光州(2002)。

恩佐·古奇

恩佐·古奇(1949年11⽉14⽇出⽣)是⼀位意⼤利画家。他出⽣于安科纳省Morro d’Alba,是意⼤利Transavanguardia运动的关键成员之⼀,与他的同胞Francesco Clemente、Mimmo Paladino、Nicola De Maria和Sandro Chia⼀起。该运动在20
世纪80年代达到了顶峰,是全球新表现主义画家运动的⼀部分。
古奇的第⼀次重要回顾展于1986年在纽约所罗⻔·R·古根海姆博物馆举⾏,他的作品被收藏在许多博物馆中,包括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伦敦泰特和芝加哥艺术学院。古奇居住和⼯作于罗⻢和安科纳 。

菲利普·帕雷诺

Philippe Parreno创作的艺术品质疑现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探索真实和想象模糊和融合的模糊领域。这位备受国际赞誉的法国艺术家在包括雕塑、绘画、电影和表演在内的各种媒介中⼯作,旨在扩展我们对持续时间的理解,邀请我们彻底重新评估现实、记忆和时间流逝的本质。Parreno实践的核⼼是他对⼀种能够超越语⾔的终极沟通形式的追求。
以展览为媒介,Parreno通过探索展览作为⼀个连贯的“对象”⽽不是⼀组个体作品的可能性,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展览体验。为此,他将⾃⼰的展览构思为⼀个脚本空间,其中⼀系列事件展开。参观者通过声⾳和图像的编排被引导穿过画廊,从⽽增强他们的感官体验。这是通过将空间折叠和展开到⾃身来在给定体积中创造尽可能多的空间和时间。
他之前对现实本质的沉思包括与Pierre Huyghe合作的《没有幽灵只有⼀个壳》(1999),其中⽇本漫画⻆⾊Ann Lee被解放出知识产权束缚,有意模糊现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以及与Douglas Gordon共同执导的全⻓电影《⻬达内:21世纪肖像》(2006)。这部⾮凡的实时肖像集中关注法国⾜球运动员⻬内丁·⻬达内,在⼀场⾜球⽐赛期间,⼗七台35毫⽶相机跟随⾜球运动员的每⼀个动作。
Philippe Parreno是⼀位法国艺术家和电影制⽚⼈,⽣活和⼯作在巴黎。他于1988年从格勒诺布尔美术学院毕业,并于1989年从巴黎帕莱德托基奥⾼等艺术研究所毕业。2016年,Parreno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的涡轮机⼤厅(Turbine Hall)展示了现代汽⻋委员会(Hyundai Commission)。他是第⼀个在巴黎帕莱德托基奥博物馆(Palais de Tokyo)的整个22,000平⽅⽶画廊空间中举办展览“Anywhere, Anywhere Out of the World”的艺术家,该展览于2013年10⽉开幕。
Parreno的主要展览包括:Philippe Parreno – Marilyn,Espace Louis Vuitton,慕尼⿊(2023); A Mind of Winter,Gladstone Gallery,纽约(2023); Let The Sunshine In,Pilar Corrias,伦敦(2023); La Bourse de Commerce,巴黎(2022); Fondation Beyeler,巴塞尔(2021); Museo del Prado,⻢德⾥(2021); Espace Louis Vuitton Venezia,威尼斯(2019); Martin Gropius Bau,柏林(2018); Two Automatons for One Duet,芝加哥艺术学院(2018); Museo
Jumex,墨⻄哥城(2017); uts,ACMI(2016); Hangar Bicocca,⽶兰(2015),Park Avenue Armory,纽约(2015); Rockbund Art Museum,上海(2017); Fundaciao de Serralves,波尔图(2017); Thenabo York(2015),CAC Malaga(2014),The Garag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e,莫斯科(2013); Barbican Art Gallery,伦敦(2013); Fondation Beyeler(2012); 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2012); The Serpentine Gallery,伦敦(2010); Witte de With(2010); Irish Museum of Modern Art,都柏林(2009); Centre Pompidou,巴黎(2009); Kunsthalle Zurich(2009); CCA Kitakyoshu,⽇本(2006); Kunsthalle Zürich(2006); 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2003); Musée D’Art Moderne de le Ville de Paris(2002),以及Moderna Museet,斯德哥尔摩(2001)。
Parreno的作品被以下公共收藏机构收藏:巴黎蓬⽪杜中⼼、⽇本⾦泽21世纪博物馆、巴黎市现代艺术博物馆、卢森堡卢森堡博物馆、旧⾦⼭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都柏林爱尔兰现代艺术博物馆、洛杉矶LACMA、纽约MoMA、⻄班⽛MUSAC、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加拿⼤渥太华国家美术馆、埃因霍温Van Abbemuseum、东京渡边现代艺术博物馆以及明尼阿波利斯沃克艺术中⼼。

何翔宇

何翔宇(1986年,中国)是⼀位⽣活、⼯作于柏林的艺术家和电影导演。作为经历中国社会、经济和国际关系巨变的艺术家群体的⼀员,何翔宇的创作从其⾃身的独特⽂化经验出发。他游刃于绘画、雕塑、装置、影像及出版等媒介,并以宽⼴的时间跨度和创作规模,来省思与呼应地缘政治和历史格局的宏观动荡在特定个体身上宿命般的微观冲突。在其作品中,错位转换的物质材料、私密感知的身⼼体验与冷静抽离的历史视⻆在撕裂中共存,其动态平衡折射出属于历史断层⼀代的群体认知困境及为了突破困境的⽃争。通过⾮线性的结构,何翔宇解析与批判了上述⽃争中的⽂化碰撞、吞噬和消化。
他的作品曾在以下机构展出: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油罐艺术中⼼;⻰美术馆;OCAT研究中⼼;Para Site艺术空间;东京都写真美术馆;纽约绘画中⼼;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芝加哥⼤学斯⻢特美术馆;卡蒂斯特艺术基⾦会;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柏林KW当代艺术中⼼;巴黎蓬⽪杜艺术中⼼;都灵沃利城堡当代艺术博物馆。何翔宇的作品也曾参与第5届乌拉尔双年展(叶卡捷琳堡,2019);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2019);第13届⾥昂双年展(2015);第10届上海双年展(2014);第5届横滨三年展(2014);第8届釜⼭双年展(2014)。何翔宇于2021年⼊围第四届“Mario Merz奖项”;曾⼊围2014年“未来世代艺术奖”;并获得2016年第10届CCAA“最佳年轻艺术家奖”, 及2016年“ARTNET新锐艺术家奖”。他近期的跨学科研究型出版物《Yellow Book》(2019)在2020年荣获“德国最美图书奖”。何翔宇是柏林亚洲艺术家协会的创始⼈。

加百列·⾥科

Gabriel Rico于1980年出⽣于墨⻄哥拉⼽斯德莫雷诺,并居住和⼯作于墨⻄哥⽠达拉哈拉。
Gabriel Rico的作品以看似不相关的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特点。他⾃称是⼀位“具有启发式⽅法的本体论者”,将发现、收集和制造的材料配对,创造出雕塑作品,邀请观众反思⼈类与⾃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他经常使⽤霓虹灯、动物标本、陶瓷、树枝等
个⼈过去的物品来创造⼀个⽅程或公式,尽管材料具有有机、粗糙的特点,但他仍能实现精确的⼏何形状。他的装置作品讽刺地诗意地将⾃然和⾮⾃然形式结合在⼀起,坚持必须思考它们的不对称性以及我们⾃⼰⽂化和政治上的缺陷。

加藤泉

1969年出⽣于⽇本岛根县,
1992年毕业于⽇本武藏野美术⼤学造形部油画科。现在在东京和⾹港⼯作⽣活。

啾⼩组

啾⼩组由三位成员组成,他们是⽅迪 (b. 1987)、嵇昊 (b. 1987) 和⾦浩钒 (b. 1987)。三位年轻艺术家都是⽣⻓于深圳这个移⺠城市的新⼀代深圳⼈,深圳对于他们⽽⾔不再是⽗辈眼中“挣钱的地⽅”,他们围绕着“深圳”这个他们⾃⼰的城市⽤年轻的视⻆重新审视和发声。啾跟Li Lei和Han Meimei其实不熟,啾跟Peter、Ann、Sue还有Ken才是好朋友。他们是改⾰开放的实验产物,也是离散⽂化的⼦嗣。在⽆厘头的享乐主义下,除了偶尔的焦虑与怀疑,啾感觉好极了。于是他们尝试发声,⼀种不确定⽽细
碎的声响「啾」。
近期展览包括:“上海双年展:禹步”,上海,中国(2018);“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中国(2017); “加油站Ⅸ: ⼤起⼤落”,Vanguard画廊,上海(2017 Two-Person Exhibition);“深圳⼤饭店”,33艺术空间,深圳,中国(2016 Solo Exhibition);“垂直现场”,⼴电⽂化创意园,深圳,中国(2016);“第⼆届深圳(盐⽥)⻘年艺术周主题展 —— 浮动的景观”,深圳市盐⽥区壹海城中央公园,深圳,中国(2016)。

坎迪达·霍费尔

坎迪达·霍费尔1944年出⽣于德国埃伯斯瓦尔德,1973年⾄1982年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学习,师从丹⻨电影制⽚⼈Ole John和著名的摄影师Bernd和Hilla Becher。Bernd和Hilla Becher还教授了著名的杜塞尔多夫学派摄影师Andreas Gursky、Thomas Struth、Axel Hütte和Thomas Ruff。
霍费尔以其精⼼构图的⼤型彩⾊建筑内部图像⽽闻名,她的作品探索了空间的结构、呈现和影响。对设计的⼼理影响和房间预期⽤途与实际⽤途之间的对⽐感兴趣,霍费尔将镜头对准了⽂化和机构建筑,如图书馆、酒店、博物馆、⾳乐厅和宫殿。虽然没有⼈,但这些图像让我们考虑到缺席的居⺠的⻆⾊。作品的⼤规模性质邀请观众细看建筑细节,并思考构成空间特征的微妙光线变化。
关于为什么要在照⽚中排除⼈物,霍费尔说:“……当没有⼈在场时,⼈们在这些空间中做什么以及这些空间对他们的影响更加明显,就像缺席的客⼈经常是谈话的主题⼀样。”
霍费尔的国际知名作品曾在巴塞尔和伯尔尼的Kunsthalle、Essen的Museum Folkwang、巴黎的卢浮宫、北卡罗来纳艺术博物馆、墨⻄哥的Museo Amparo、俄罗斯圣彼得堡的Hermitage Museum、都柏林的爱尔兰现代艺术博物馆以及瑞⼠卢塞恩
的Kunstmuseum Luzerne等地举办个展。她的作品还曾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多伦多的Power Plant、Kusthaus Bregenz、科隆的Ludwig博物馆、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Rollins艺术博物馆的Alfond当代艺术收藏以及Kassel的Documenta XI等
群展中展出。Höfer代表德国参加了2003年威尼斯双年展。2018年,索尼世界摄影奖认可Candida Höfer对摄影做出的杰出贡献。她的照⽚被世界各地的主要公共和私⼈收藏所收藏。
坎迪达·霍费尔现居德国科隆并在那⾥⼯作。

玛丽莲·敏特

玛丽莲·敏特(Marilyn Minter)(1948年出⽣)是⼀位美国艺术家,⽬前居住在纽约市并在那⾥⼯作。敏特的作品曾是许多个展览的主题,并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展出。2006年,玛丽莲·敏特被列⼊惠特尼双年展,并与创意时间合作,在纽约市切尔⻄安装了⼏个⼴告牌。她的视频《绿⾊粉红⻥⼦酱》(Green Pink Caviar)于2010-2011年在MoMA⼤厅展出。它还在洛杉矶的⽇落⼤道数字⼴告牌上和纽约时代⼴场的创意时间MTV⼴告牌上播放。2013年,明特在“狂欢巴洛克”(Riotous Baroque)展览中亮相,该展览起源于苏黎世艺术馆,并前往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2015年,敏特的回顾展“漂亮/肮脏”(Pretty/Dirty)在休斯顿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Pretty/Dirty于2016年11⽉前往丹佛当代艺术博物馆、橙县艺术博物馆和布鲁克林博物馆。明特由Salon 94、纽约、Regen Projects、洛杉矶和Baldwin Gallery、阿斯彭代理。

⽑利悠⼦

Yuko Mohri是⼀位艺术家,出⽣于1980年,现居于东京。她的作品主要是装置和雕塑,但她的创作并不是为了构建或建造,⽽是专注于“现象”,这些现象会根据不同的条件(如环境)不断变化。近年来,她也通过视频和摄影探索了这个想法。
2015年,Mohri获得了亚洲⽂化协会的资助,在纽约进⾏了为期6个⽉的驻留计划。
同年,她获得了⽇产艺术奖的⼤奖。2016年,Mohri在伦敦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进⾏了驻留,并在伦敦的卡姆登艺术中⼼进⾏了驻留。2018年,Mohri作为东亚⽂化交流使者访问了中国的4个城市。2019年,Mohri获得了法国学院的资助,在巴黎进⾏了为期3个⽉的驻留计划。
她最近的个⼈展览包括“ I / O(在奥斯陆)”(Atelier Nord,Oslo,2021),“ Parade(⼀滴⽔滴落,故事结束)”(⽇本之家圣保罗,圣保罗,2021),“ SP. by yuko mohri”(银座索尼公园,东京,2020),“ Voluta”(卡姆登艺术中⼼,伦敦,2018)和“假设有摩擦和阻⼒”(⼗和⽥艺术中⼼,⻘森县,2018)。她还参加了许多国际群展,包括“第23届悉尼双年展”(悉尼,2022),“2021亚洲艺术双年展”(台中市⽴美术馆,台中市,2021),“第34届圣保罗双年展”(Ciccillo Matarazzo Pavilion,圣保罗市,2021),“格拉斯哥国际2021”(The Pipe Factory,格拉斯哥市,2021),“第9届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昆⼠兰艺术馆|现代美术馆布⾥斯班分馆,2018),“⽇本新视野艺术⾃1970年以来:⽇本⻛景画”(Centre Pompidou-Metz,2017), “第14届⾥昂双年展”(⾥昂当代艺术博物馆Musée d’art contemporain de Lyon ,⾥昂市,2017)和“Kochi-Muziris Biennale”(科钦市,2016)。
她的作品被收藏在阿什莫林博物馆(⽜津)、蓬⽪杜中⼼(巴黎)、M+(⾹港)、⾥昂当代艺术博物馆(⾥昂)、京都国⽴现代美术馆(京都)、桃园市⽴美术馆(桃园市)、昆⼠兰艺术馆(布⾥斯班)等机构的藏品中。

莫娜·哈透姆

Mona Hatoum出⽣于1952年的黎巴嫩⻉鲁特,现居住和⼯作于伦敦。
她的政治信仰通过装置、雕塑、视频、照⽚和纸上作品等多种常常不寻常的媒介得到诗意化的实现,如头发、弹珠、地图和家庭⽤品等。在20世纪80年代,Hatoum通过表演和视频探索了国家压迫和监视,经常将焦点集中在身体上。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她的作品发展成⼤型装置和雕塑,探索了流离失所和全球冲突的概念,涉及到欲望和排斥、恐惧和魅⼒等相反的情感。2020年,Mona Hatoum获得了瓦伦⻄亚现代艺术研究所颁发的Julio González Prize 2020,以及2019年由⽇本艺术协会提交的雕塑Praemium Imperiale奖,这是⽇本最具历史性的⽂化基⾦会。 她在职业⽣涯中获得了许多其他奖项,例如2017年由⼴岛市现代艺术博物馆颁发的⼴岛艺术奖、2011年由Joan Miró基⾦会颁发的Joan Miró奖以及2004年苏黎世Roswitha Haftmann Stiftung奖等。
2015年,她在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Musée National d’Art Moderne,Centre Georges Pompidou)的重要展览在伦敦泰特现代艺术馆和赫尔⾟基当代艺术博物馆(2016)展出。Mona Hatoum在许多重要机构展示了她的作品,例如瑞⼠苏黎世的Kunsthaus Zürich(2023年);柏林的Georg Kolbe Museum(2022年);柏林当代艺术中⼼KINDL(2022年);柏林新艺术协会NBK(2022年);斯德哥尔摩的Magasin III和Accelerator(2022年);瓦伦⻄亚现代艺术研究所(IVAM)(2021年);休斯顿的Menil Collection(2017年),并巡回到圣路易斯的普利策艺术基⾦会(2018年);⼴岛市现代艺术博物馆(2017年)。以前的个⼈展览包括:布宜诺斯艾利斯的Fundación PROA(2015年);圣保罗州⽴美术馆(2014年);根特美术馆(2014年);多哈阿拉伯现代艺术博物馆(2014年);圣加仑美术馆(2013年);伊斯坦布尔Arter(2012年);巴塞罗那Juan Miró基⾦会(2012年);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2009年);威尼斯Querini Stampalia基⾦会(2009年);悉尼当代艺术博物馆澳⼤利亚分馆(2005年);汉堡Kunsthalle美术馆(2004年);波恩Kunstmuseum美术馆(2004年);斯德哥尔摩Magasin III美术馆(2004年);墨⻄哥瓦哈卡当代艺术博物馆(2003年);萨拉曼卡艺术中⼼(2002年)。

⼭下弘加

⼭下弘加(Hiroka Yamashita)⽬前居住在⽇本冈⼭。
2019年,她获得了新泽⻄州罗格斯⼤学梅森格罗斯艺术学院的艺术与设计硕⼠学位。2017年,她获得了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的视觉艺术学⼠学位。
这是⼀些⼭下弘⾹(Hiroka Yamashita)的展览和作品:
• “Michael Ho, Su Yu-Xin, Hiroka Yamashita” Blum & Poe Tokyo January 20, 2023 – March 11, 2023
• “Field, Force, Surface” Kiang Malingue Gallery, Hong Kong November 19, 2022 – February 11, 2023
• “Fūdo” Tanya Leighton Gallery, Berlin, Kurfürstenstraße 24/25 12 March – 23 April 2022
• “THEIR PRIVATE WORLDS CONTAINED THE MEMORY OF A PAINTING THAT HAD SHAPES AS REASSURING AS THE UNCANNY FOOTAGE OF A SONOGRAM” Matthew Brown Gallery, Los Angeles January 8 – February 5, 2022
• “Project N 84” Tokyo Opera City Art Gallery 4F, Tokyo October 9- December 19, 2021
• “Dancing in Dark Times” Pippy Houldsworth Gallery, London July 9-August 6, 2021
• “Cosmos Remembered” , THE CLUB, Tokyo March 27-April 24, 2021
• “EVANECENT HORIZON”, Taipei January 16 – 25, 2021
• “Daichi Takagi, Lucía Vidales, Hiroka Yamashita” Taka Ishii Gallery, Tokyo Oct 3 – 31, 2020
• “TIMELESSNESS”, THE CLUB, Tokyo August 22, 2020 – September 23, 2020
此外,她还有⼀些个⼈作品和展览,例如:
• Hiroka Yamashita,Tanya Leighton Gallery,柏林,2019年11⽉2⽇⾄2020年1⽉18⽇。
• 融 toru,东⼭⼤楼,冈⼭,2019年。
• MFA论⽂《所有条件》,新不伦瑞克,新泽⻄州,2019年。
• Intimate Strollin,纽约,2018年。

孙⼀钿

孙⼀钿,1991年⽣于中国浙江,201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并于2018年获得同系硕⼠学位,现于清华⼤学⼈⽂学院攻读博⼠学位。她的作品涉及绘画、装置、⾏为、时装跨界。她的作品以“物”为切⼜又暗喻背后的劳动与⽣产,揭⽰超消费主义和男权社会的内在机制。孙⼀钿的作品通常以照⽚写实的⽅式来审视诱惑和恐惧, ⼆者之间的秘密、⽇益脆弱的联系,以及雕塑性的「物质」,共同构成了她的创作主题。
孙⼀钿曾⼊选2019年亚洲福布斯30岁以下杰出青年。作品曾在BANK画廊、⾹港Mine Projects、施博尔画廊(柏林)、阿尔敏 · 莱希(上海)、伦敦弗⾥兹艺博会和巴黎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及柏林狮⼦⾏宫、巴黎莎玛丽丹、澳门艺术博物馆、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等国内外各⼤机构展出。作品还被收藏于纽约

藤原⻄芒

Simon Fujiwara is a British-Japanese artist, born in 1982 in London, living and working in Berlin.
The work of Simon Fujiwara offers a unique view into the mechanics of identity construction and the ‘industry of the individual’ in contemporary life. His works emerge from a personal grappling with the contradictions of inherited racial,
national, historical, cultural values. In his most ambitious projects that range from a full reconstruction of the Anne Frank House (Hope House, 2016–18) to the “re￾branding campaign” for his former high school art teacher after a nude media
scandal (Joanne, 2016), Fujiwara deftly navigates culturally potent topics with enigmatic and surprising approaches that broaden conversations and avoid didacticism. Through his multiple formal strategies, Fujiwara is able to use the tools
of our hyper-mediated world—from advertising, museum making to theme park
design—to hold a distorted mirror to our contemporary, liberal societies possessed with spectacle, fantasy and authenticity.
Fujiwara is the recipient of the 2010 Baloise Prize at Art Basel and the 2010 Frieze Cartier Award. He was shortlisted for the Preis der Nationalgalerie 2019.Fujiwara’s recent solo exhibitions include: Simon Fujiwara, Who the Bær, Prada Aoyama, Tokyo (2022-2023); Simon Fujiwara, Hello Who?, CIRCA Art, public screenings in London, Seoul, New York, Milan, Berlin, Melbourne, Los Angeles (2022); Simon Fujiwara, new work, Kunstinstituut Melly, Rotterdam (2021); Who the Bær, Fondazione Prada, Milan (2021); Hope House, Blaffer Art Museum, Dallas (2020–21); Joanne, Arken, Skovvej (2019); Revolution, Lafayette Anticipations – Fondation d’entreprise Galeries Lafayette, Paris (2018); Joanne, Galerie Wedding, Raum für zeitgenössische Kunst, Berlin (2018); Hope House, Kunsthaus Bregenz (2018); Joanne, The Photographers’ Gallery, London (2016); Figures in a Landscape, Kunsthalle Düsseldorf (2016); The Humanizer, Irish Museum of Modern Art, Dublin (2016); White Day, Tokyo Opera City Gallery, Tokyo (2016); The Way, Yu-un, Obayashi Collection, Tokyo (2016); Three Easy Pieces, The Carpenter Center,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2014); Rebekkah, Contemporary Art Society, London (2014); Grand Tour, Kunstverein Braunschweig (2013); The Problem of the Rock, Dazaifu Tenmangu Shrine, Fukuoka (2013); 1982, Tate St. Ives, St. Ives (2012); Welcome to the Hotel Munber, Power Plant Contemporary Art Gallery, Toronto (2011); and The Personal Effects of Theo Grünberg, Julia Stoschek Collection, Dusseldorf (2010).
Among recent biennials and group exhibitions are: LOVELOVELOVE Biennale of Moving Image, UCCA, Beijing (2022);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old, something desired, Kunsthalle Hamburg (2022); Biennale de l’Image en Mouvement 2021 (BIM’21), Centre d’Art Contemporain Genève, Geneva (2021–22); It’s Just a Phase, Kjøpmannsgata Ung Kunst (KUK), Trondheim (2021–22); Gravity, Blitz, Valletta (2021); Intimacy: New Queer Art from Berlin and Beyond, Schwules Museum, Berlin (2020–21); State of the Arts, Bundeskunsthalle, Bonn (2020); Manual Override,The Shed, New York (2019); 16th Istanbul Biennial: The Seventh Continent, Antrepo 5, Istanbul (2019); Preis der Nationalgalerie 2019, Hamburger Bahnhof – Museum für Gegenwart, Berlin (2019); Distance Intime. Chefs-d’oeuvre de la Collection Ishikawa, MO.CO. – Montpellier Contemporain, Hôtel des Collections, Montpellier (2019); Our Happy Life: Architecture and Well-Being in the Age of Emotional Capitalism, Canadian Centre for Architecture, Montreal (2019); Is This Tomorrow?, Whitechapel Gallery, London (2019); Motherland in Art,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in Krakow (2018); Sur/Face: Mirrors, Museum Angewandte Kunst, Frankfurt am Main (2017); The Happy Museum, Berlin Biennale 9, Akademie der Künste, Berlin (2016); Joanne, Okayama Art Summit 2016, Okayama (2016); Storylines,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New York (2015); Un Nouveau Festival, Centre Pompidou, Paris (2014); Sharjah Biennial, Sharjah (2013); Shanghai Biennial, Shanghai (2012); Gwangju Biennial, Gwangju
(2012); São Paulo Biennial, São Paulo (2010); and the 53rd Venice Biennale, Venice (2009).
The artist’s work is represented in the collections of the American Embassy, London;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New York; Tate, London;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Tokyo; Hamburger Kunsthalle, Hamburg; Sammlung Verbund, Vienna; Sharjah Art Foundation, Sharjah; Centre Pompidou, Paris; The Prada Foundation, Milan; Leeds University, Leeds; and the Museum für Moderne Kunst, Frankfurt am Main.

王⾳

王⾳,1964年⽣于济南,成⻓于⻘岛。1988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现在北京⼯作和⽣活。
王⾳把个⼈的情感经验、思想脉络贯穿于⾃⼰对近现代绘画史的认识中,把外缘的影响内化为纯粹个⼈化的⽣命经验。王⾳笔下这些⾊调内敛、沉静的事物往往传达了处于遮蔽下的当代⽣活之内在精神,画中的题材往往是⽆名者,⽆名物,⽆名处,⽽越是以⽆名的状态出现,似乎越趋近我们和世界遭遇的原初状态。
王⾳近期的个展包括:“王⾳2021”,798艺术区A07楼,北京,2021;“友谊”,镜花园,⼴州,2018;“礼物”,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北京,2016。

⻙嘉

⻙嘉,1975年出⽣于四川成都,1999年毕业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前任教于四川美院版画系并⽣活于᯿庆。在中央美院求学期间即在版画领域获得许多᯿要奖项。2003-2004年转以压克⼒颜料创作为主,以类似版画的构图结构组成画⾯。作为中国当代“70后”画家的代表,⻙嘉早期创作将少年敏感⼜不羁的情怀,以叙事的语⾔铺陈开来。2010年后,⻙嘉逐渐将视ᰀ拓及独特或普世的⼈性,以及⼈与社会群体间的状态。⻙嘉的作品描绘了⽣命本质的⾯貌,动态的笔触介于具象及抽象之间,既定的轮廓消减,进⼀步的反应当代⼈在其所属的现实环境中,既永恒也变幻万千的种种⽣命状态。

维维恩·苏特

维维恩·苏特,
1949年出⽣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现居住在危地⻢拉的帕纳哈切尔,并在那⾥
⼯作。她于1972年毕业于瑞⼠巴塞尔的Kunstgewerbeschule。
这是维维恩·苏特的个⼈展览列表:
2023
Secession,维也纳,奥地利
2022
“Vivian Suter”,Gladstone Gallery,韩国⾸尔
“Vivian Suter”,Karma International,瑞⼠苏黎世
“Worm in a Water Glass”,Vleeshal,荷兰Middleburg
“soft and fluffy is my soul − my tommy juices don’t worry − are sweet like a liquorice
roll”,巴塞尔当代艺术博物馆,瑞⼠巴塞尔
2021
“Vivian Suter”,卢塞恩艺术博物馆,瑞⼠卢塞恩
“Vivian Suter”,国家索菲亚王后艺术中⼼博物馆,⻄班⽛⻢德⾥
“Vivian Suter: Wolf’s Hour”,Gladstone Gallery,⽐利时布鲁塞尔
2020
“Vivian Suter: Tin Tin’s Sofa”,Camden Arts Centre,伦敦
“Vivian Suter: Bonzo’s Dream”,Brücke Museum,柏林
2019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波⼠顿
Tate Liverpool,英国利物浦
Mudam Luxembourg – Musée d’Art Moderne Grand-Duc Jean,卢森堡
Gladstone Gallery,纽约
2018
“The Power Plant”,多伦多,加拿⼤
“Vivian Suter: el bosque interior”,芝加哥艺术学院,芝加哥
“Vivian Suter: Bilder 1988-2018”,Stampa Galerie,瑞⼠巴塞尔
2017
“Vivian Suter and Elisabeth Wild”,Karma International,洛杉矶
“Brotan Claveles las Solapas”,Museo Experimental el Eco,墨⻄哥城
“Using Walls, Floors, and Ceilings: Vivian Suter”,犹太博物馆,纽约
2015
Karma International,瑞⼠苏黎世
House of Gaga,墨⻄哥城
The Mistake Room,洛杉矶
2014
“Vivian Suter: intrépida, featuring Elisabeth Wild: Fantasías 2”,巴塞尔艺术馆,瑞⼠巴塞尔。

⻄蒙·斯塔林

⻄蒙·斯塔林(Simon Starling)于1967年出⽣于英格兰的埃普索姆。他于1986年⾄1987年在梅德斯通艺术学院学习,1987年⾄1990年在诺丁汉特伦特⼤学学习,1990年⾄1992年在格拉斯哥艺术学院学习。斯塔林的作品指向现代主义历史和当代全球
化之间的联系。对于《Le Jardin Suspendu》(1998),他⽤厄⽠多尔树⽊制成了⼀架遥控⻜机,并在澳⼤利亚墨尔本的⼀座现代主义别墅上空⻜⾏。在《Inverted Retrograde Theme,USA(House for a Songbird)》(2002)中,艺术家制作了
建筑模型,这些模型基于波多黎各的住房项⽬,这些项⽬由建筑师⻄蒙·施⽶德勒(Simon Schmiderer)在20世纪60年代初设计,并根据阿诺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的⼗⼆⾳符号记谱法调整了施⽶德勒的设计,以适应现代主义⾳乐。
《Bird in Space》(2004)是⼀块巨⼤的罗⻢尼亚钢板,由充满氦⽓的橡胶千⽄顶⽀撑,既涉及国际钢铁贸易关税的最近历史,也涉及康斯坦丁·布朗库⻄(Constantin Brancusi)1926年同名雕塑,该雕塑在1927年到达美国参加展览时引发了⼀场具有⾥程碑意义的法庭案件,关于什么可以被合法定义为艺术。斯塔林最近的作品为艺术过程和能源消耗提出了充满挑战性的建议。对于《Tabernas Desert Run》(2004),艺术家创造了⼀辆电动⾃⾏⻋,在这辆⻋上穿越了塔⻉纳斯沙漠;⻋辆唯⼀的排放物是⽔,斯塔林⽤它来画仙⼈掌的⽔彩画。对于《Shedboatshed(Mobile Architecture No 2)》(2005),斯塔林利⽤棚屋中的⽊材建造了⼀艘船,在莱茵河上航⾏到巴塞尔艺术博物馆,在那⾥他随后拆卸了驳船以重建棚屋。斯特林最近的作品还扩展了他对现代雕塑的讽刺性参与;例如《Infestation Piece(Musselled Moore)》(2007-08)是⼀个类似亨利·摩尔(Henry Moore)的钢制⼈物,被侵蚀性帆船覆盖。
⾃1995年在伦敦的Showroom举办了他的第⼀次个展以来,斯塔林在斯德哥尔摩的Moderna Museet(1998年),伦敦的Camden Arts Centre(2000年),巴塞罗那的Fundació Joan Miró(2004年),巴塞尔艺术博物馆(2005年),Essen的Städtischen Kunstmuseum zum Museum Folkwang(2006年),布鲁塞尔的Wiels当代艺术中⼼(2006年和2007年)以及北亚当斯的⻢萨诸塞州当代艺术博物馆(2008年)等其他场所举办了展览。他的作品还出现在斯洛⽂尼亚卢布尔雅那的Manifesta 3(2000年),法兰克福am Main的Manifesta 4(2002年),威尼斯双年展(2003年),古根海姆博物馆⽐尔巴奥的动态图⽚(2003年),圣保罗双年展(2004年)和纽约国际摄影中⼼的摄影和视频三年展(2006年)中。1999年,他获
得了保罗·哈姆林基⾦会艺术家奖和来⾃德国莱⽐锡Galerie für Zeitgenössische Kunst的Blinky Palermo Stipendium。2004年,他⼊围了古根海姆博物馆的⾬果·博斯奖,并于2005年获得了特纳奖。他现居哥本哈根并从事创作。

肖江

肖江 (1977⽣于中国江⻄省井冈⼭市)
1994年毕业于江⻄吉安师范学校,2001年毕业于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2003年进修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现⽣活⼯作于上海。 对个⼈⽇常⽣活的取材、截取、重组与对照⽚进⾏⼆次创作是肖江⼀贯的⼯作⽅式。创作主题由早期的电影⽚段到屋内⽇常杂物;由户外所⻅⻛景,到身边的⼈和事; 由室内到室外。画中所描绘的种种,皆为艺术家⾃身⽣活经历的延伸。

杨福东

杨福东,1971年⽣于北京。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中国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从九⼗年代末起,杨福东就开始从事影像作品的创作。⽆论是摄影、绘画、电影还是装置,均以多重的⽂化透视、交错的时空体验形成独特的⽂化视觉诠释。
杨福东凭借其极具个⼈⻛格的电影及录像装置作品在全球多家美术馆以及重要艺术机构举⾏多场展览;苏州博物馆(2019),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2017);巴黎路易威登基⾦会,(2016);纽约⼤都会艺术博物馆(2013);利物浦泰特美术馆(2007);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2004);巴黎蓬⽪杜艺术中⼼(2003)等。他也参展了第12届⾥昂双年展(2013);第11届沙迦双年展(2013);第⼗七届悉尼双年展(2010);第52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2007);第五届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2006);利物浦双年展(2004);第5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2003);第11届卡塞尔⽂献展(2002);第四届上海双年展(2002);第7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2001)等。
同时,在国际著名的艺术机构和画廊举办个展有杨福东个展包括“⽆限的⼭峰”,⾹格纳画廊,上海(2020);“明⽇早朝”,⻰美术馆(⻄岸馆),上海(2018);“愚公移⼭”,2016,上海摄影艺术中⼼,上海(2016);“南辕北辙:杨福东作品展”,余德耀美术馆,上海(2015);“我感受到的光”,SALT 户外影像装置,桑霍尔恩岛,挪威(2014);“杨福东:陌⽣天堂”,苏黎世美术馆,瑞⼠(2013);“断章取义”,杨福东作品展,OCT 当代艺术中⼼,上海(2012);“⼋⽉的⼆分之⼀”,杨福东个展,PARASOL UNIT 当代艺术中⼼,伦敦,英国(2011);“杨福东:⽵林七贤和其它故事”,国家当代艺术博物馆,雅典,希腊(2010);“离信之雾”,杨福东个展,证⼤现代艺术馆,上海(2009);“杨福东:将军的微笑”,原美术馆,东京,⽇本(2008);“别担⼼,明天会更好”,维也纳美术馆,⽐沃利城堡当代美术馆,都灵,意⼤利(2005);“五部电影”,⽂艺复兴协会,芝加哥,美国(2004)等。

伊⻄·伍德

b. 1993年,美国
在伦敦⽣活和⼯作
2015年,伦敦Goldsmiths美术和艺术史学⼠学位
2018年,RA学校硕⼠,伦敦
个展
2023
我喜欢看,⼀⺠艺术馆,⾸尔(即将举办)
不的研究,拉斐特期待,巴黎(即将举办)
Furni,卡洛斯/⽯川,伦敦
2022
时间敏感,迈克尔-沃纳画廊,纽约
2021
Trilemma,卡洛斯/⽯川,伦敦
2020
良好的清洁乐趣,X博物馆,北京
严防死守,JTT,纽约
2019
所有的愤怒,Goldsmiths当代艺术中⼼,伦敦
我⼀听说就来了,JTT,纽约(与Margaret Wharton的双⼈展)2018年琼,D.E.L.F,维也纳
2017
当你我感觉,卡洛斯/⽯川,伦敦
2015
罗塞塔⽯碑,凯旋⻔,莫斯科部分群展
2023
后视图,LGDR,纽约外景,内⼼世界,莫琳-佩利:莫雷纳-迪-卢纳,霍夫
勇敢的新世界:21世纪的20位画家,De Fundatie博物馆,兹沃勒,荷兰
2022
⽕图幻想》,当代艺术学院(ICA),迈阿密
现在的⼥⼈: 身份、记忆和地点的对话,格林家族艺术基⾦会,达拉斯
受⾳乐启发的艺术家:Interscope的重新想象,洛杉矶县艺术博物馆(LACMA),
洛杉矶
2021
私⼈激情,卡⽪达斯收藏,达拉斯
⼀个属于她⾃⼰的⾃我,考夫曼-雷⻉托,⽶兰和纽约
站⽴的⼈: 藏品中的具象绘画,Zabludowicz收藏,伦敦
混合起来: 今⽇绘画,海沃德画廊,伦敦
粘胶2 – Sator Resartus, Huset for Kunst og Design, 丹⻨
2020
突破⽪肤,天线空间,上海
绘画2020,格莱斯顿画廊,纽约
今夜⼀定要梦⻅蓝⾊,四⽅美术馆,南京
2019
克劳德镜⼦,三⼈展(与维克多-曼和吉尔-穆尔莱迪合作),Schinkel Pavillon,柏林
Arte contemporanea in Gran Bretagna,国际现代艺术画廊,Ca’ Pesaro,威尼斯
被诅咒的图像,由Ed Fornieles策划(作为 “2019年策划-流通 “的⼀部分),Galerie
Lisa Kandlhoffer,维也纳,奥地利 ⻦笼上的布,Chateau Shatto,洛杉矶,美国
Okey Dokey III – Fenster,科隆和杜塞尔多夫的多个地点,德国
我偷的艺术家,(由Alvaro Barrington和Julia Peyton-Jones策划),Thaddeus
Ropac,伦敦
绘画也被称为⾎,现代艺术博物馆,华沙
世界接收器》,扎布罗多维茨收藏,伦敦 睡美⼈之家,S|2画廊,伦敦
休息》,利森画廊,纽约
2018
夜幕降临(由Fernanda Brenner、Erika Verzutti、Milovan Farronato策划),
Mendes Wood DM,布鲁塞尔
达伦-⻉德 我不知道,Société,柏林
弗吉尼亚-伍尔夫,由她的著作启发的展览,泰特圣艾夫斯,圣艾夫斯
2017
醒来的梦想家,⽩⽴⽅,伦敦
Issy Wood & Darja Bajagić, Carlos/Ishikawa,布鲁塞尔Independent Régence画廊
全天候早餐,阿拉斯泰尔-⻨⾦⽂策划,阅读国际,英国

张恩利

1965年⽣于吉林。1989年毕业于⽆锡轻⼯业⼤学艺术学院,现⽣活⼯作在上海。张恩利的作品⼀直专注于描绘寻常事物以及⽇常⽣命活动的痕迹。他常将勾画出的⽆以名状的线条与抽象掩映的⾊块相互转化,使画⾯获得具体的质感与体量感。他的绘画装置作品通过融合环境、历史与个体经验的体悟,创造性地将观者置于时间与空间叙事的双重虚空之中。张恩利通过描绘常在事物的不同⻆度,引发观者对“存在”这个命题的不断思考。
张恩利在世界各地的多个重要机构举办过个展,包括⻰美术馆重庆馆(2021)、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20)、苏黎世Hause & Wirth画廊(2020)、⽐利时霍夫肯画廊(2019)、意⼤利博尔盖塞美术馆(2019)、上海K11艺术基⾦会(2019)、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2018)、纽约Hause & Wirth画廊(2018)、英国Firstsite美术馆(2017)、台北MOCA(2015)、⾹格纳画廊(2015)、伦敦Hause & Wirth画廊(2014)、⾹港KAF(2014)、意⼤利VILLA CROCE当代艺术博物馆(2013)、伦敦ICA(2013)、上海美术馆(2011)、上海⺠⽣现代美术馆(2010)、Ikon美术馆(2009)以及瑞⼠伯尔尼美术馆(2009)等。
张恩利的群展展出机构包括尤伦斯艺术中⼼UCCA EDGE(2021)、普拉达基⾦会(2018)、⽐利时安特卫普当代美术馆(2018)、⾸届南极双年展(2017)、巴黎蓬⽪杜艺术中⼼(2016)、PAC-⽶兰当代美术馆(2015)、德国勒姆布鲁克博物馆
(2015)、泰特美术馆(2015)、横滨三年展(2014)、加拿⼤温哥华美术馆(2014)、美国卢⻉尔家族收藏美术馆(2013)、英国伯明翰美术馆(2013)、印度双年展(2012)、第六届库⾥提巴双年展(2011)、光州双年展(2010)、第七届上海双年展(2008)以及意⼤利VILLA MANIN当代艺术中⼼(2006)等。
张恩利的作品已被世界各⼤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包括K11艺术基⾦会,⾹港;伦敦皇家艺术研究院,伦敦,英国;博尔盖塞美术馆,罗⻢,意⼤利;蓬⽪杜艺术中⼼,巴黎,法国;M+收藏,⾹港;⻰美术馆,上海;卢⻉尔家族收藏,迈阿密,美国;昊·美术馆,上海;余德耀基⾦会,雅加达,印尼;四⽅当代美术馆,南京;LVMH,法国;伯明翰博物馆和美术馆,英国;弗兰克·苏斯收藏,伦敦,英国; 泰特美术馆,伦敦,英国;瑞银集团,苏黎世,瑞⼠;DSL收藏,巴黎,法国;上海美术馆,上海

张移北

张移北,1992年⽣于⼤庆。现⼯作⽣活于北京。硕⼠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雕塑系,本科毕业于英国伦敦艺术⼤学雕塑系。张移北曾获得2019年第七届明天雕塑奖,2021年⼊围华宇青年奖,并获选Longlati基⾦会2022-2023年度驻留艺术家。近期重要展览包括:个展“所有东西凿出⼀个孔都可以成为花瓶”(BANK,上海,2021);群展“应激之机”(泰康空间,北京,2023),“断裂的⼀代”(松美术馆,北京,2022),“⽇常的智慧—当代艺术邀请展”(银川当代美术馆,银川,2021),“第四届今⽇⽂献展(今⽇美术馆,北京,2019),“还要什么⾃⾏车”(德国⽂化中⼼·歌德学院,北京,2019)等。作品被松美术馆、Longlati基⾦会、北京泰康空间收藏。
张移北从⼀个假定的命题出发,在介于艺术家、材料与观念三者关系的重新思考。在这种构思/反思过程中,艺术家和她的材料形成了实在世界,实在世界构成了观念世界,思维和材料共同构成了艺术家的意象,这种意象就像鸡与蛋的关系,通向了艺术家与材料之间的合作关系。因此,材料、艺术家和思想注定要共存。那么什么是材料,谁是艺术家呢?观念在哪⾥?我们也许可以认为,艺术家挑选她的材料,⽆论是⽯头、硅还是世界上已经存在的东西(现成物),因为她把她的材料组合成她的潜意识的参考物体。这给移北提出了⼀个问题,即材料是否属于艺术家,或者反之亦然,即相对于材料,艺术家被选择、移动,或者对于艺术家来说,材料被移动、选择。

维维恩·苏特

1949年出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现居住在危地⻢拉的帕纳哈切尔,并在那里工作。她于1972年毕业于瑞士巴塞尔的Kunstgewerbeschule。

张子飘

张子飘,1993年出生于北京,于2011年及2012年就读于美国马里兰艺术学院,2015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张子飘的绘画创作围绕肉身、器官、自然事物展开。通过描绘与传统社会伦理框架不协调的内容,她的绘画流露着或直接或隐晦的性别意象,肉身在虚幻破灭前尽情地狂欢。在她充满生命力的绘画中,肉体仿若成为一道道流动中的糜烂景观,而自然之物却被赋予躁动不安的人性,投射出虚伪、真诚、脆弱、坚强等丰富而复杂的品格。通过探索作为身体性媒介的绘画所指向的普遍性肉体与精神之关联,张子飘的创作试图于身体政治的主题之下对现实进行反思批判。

厉槟源

厉槟源,1985年生于中国湖南永州,201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厉槟源通过行动、录像和行为艺术表演介入日常中国社会的不同领域,探索身体、物质、观念认知和社会价值。其艺术实践占据了城市和农村空间,包括公共空间,自然环境或偏远的后工业区;他利用身体做为雕塑材料进行创造性的研究,以及利用断裂和重复来展现雕塑和表演如何交织在一起。在审视我们每天的经历的同时,重新确立了社会行为。他的作品曾在美国、欧洲和亚洲各地展出,并被现代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

陈萧伊

陈萧伊(b.1992)出生于中国四川,于 2014 年获得伦敦艺术大学纯艺术摄影硕士学位,目前工作生活于成都。她的作品基于摄影,并不局限在具体的媒介当中,通过生产图像的方式,关注于生命体的微妙感知,并不断挑战既定的逻辑、感知与想象来探讨存在本身的问题。
她的作品曾获得中国第七届三影 堂 摄 影 奖 大 奖, 入 选 福 布 斯 2017“30 UNDER30(Art)”亚洲榜单,并参与诸多国内外展览。

安德烈·布特兹

安德烈·布特兹出生于西德斯图加特,现居柏林附近的兰斯多夫。布策尔对漫画类型感兴趣,这种类型的矛盾性一方面来自于儿童般的膨胀效果,另一方面来自于超越道德的人为无生命状态。布策尔的作品被称为科幻表现主义,他受到詹姆斯-恩索尔、威廉-德库宁和菲利普-古斯顿的影响。

欧阳春

欧阳春1974年出生于北京,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后随家人迁至西安,在西安接受艺术教育。现生活、工作于北京。作为中国七十年代艺术家,欧阳春的作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当代性,精神独立、层次丰富,每一笔都折射出他充满激情与理想的创作状态。通过多样的绘画技法,他讲述纷繁世界的各种故事。着迷于真相,以及伴随其间的残酷与荒诞,欧阳春从当代中国的矛盾和不和谐中汲取灵感。虚构和真实并置,绘画中细微之处显现他对精神纯粹性的追求,通过画笔,欧阳春毫不避讳地直白叙述,无尽的情感汩汩流出,传递至画面。他的绘画语言对心理的体察蕴含饱满的情感,画中吸引人之处在于从他个人经历和社会背景中提炼出的隐喻。笔触和色彩被实在的情感升华,在描述自我成长和生命史的同时,也向自身所处时代致以敬意。对艺术语言的理解以及对个人建构的追寻是欧阳春绘画的特点所在。

皮皮洛蒂·里斯特

皮皮洛蒂·里斯特 1962 年 6 月 21 日出生于瑞士莱茵塔尔。她非常喜欢红甜菜。她的创作重点是视频/音频装置,因为这些装置可以容纳一切(绘画、技术、语言、音乐、运动、流动的画面、诗歌、骚动、死亡预感、性和友善)–就像一个小巧的手提包。她认为:艺术的任务是促进进化,鼓励思想,保证对社会变革保持超然的视角,唤起积极的能量,创造感性,调和理性与本能,研究各种可能性,摧毁陈词滥调和偏见。

安妮卡·伊

Anicka Yi 1971 年出生于韩国首尔。她在美国纽约生活和工作。

Anicka Yi 以她的多感官艺术创作方法而闻名,她从根本上扩展了艺术作品的概念,并将展览转变为身体接触。Yi 的作品汲取了植根于嗅觉和味觉(视觉艺术领域的非典型感官)的他者概念,让她的观众直观地体验到与社会偏见、种族主义、生态学、气候变化、生物灭绝、机器和机器学习有关的复杂问题。Yi 的创作实践是跨学科的,以引人注目的形式表达艺术、科学和技术知识。

提尔曼斯

提尔曼斯的艺术生涯一直致力于突破图像制作的疆界,并为摄影带来崭新的题材。他探索的题材包括传统的人像、静物、风景,他也从中体现长期以来对于可见与不可见边界的兴趣,因此,他将私密性和游戏性的图像和社会批评放在一起呈现,以质疑既有的价值等级观念。他将类型、主题、技法和展览呈现的方式整合起来,从而拓展了传统的摄影方式,也在这个过度充斥图像的当下进一步刷新了图像创造的意义。

在2000年,他是首位获得特纳奖的非英国籍艺术家,也是第一位以摄影获此奖项的艺术家。2003年至2009年间,提尔曼斯曾于法兰克福国立造型艺术学院任教。提尔曼斯是2015年哈苏基金会国际摄影奖的获奖者,而在2018年1月,他获得德国戈斯拉尔市办的凯撒林奖。

夏禹

夏禹的坦培拉创作技法与形式的探索并存,那些记忆里的父母爱情,姐弟情深,亲密关系与青年愁滋味,在近年的创作中逐渐蜕变成现在进行时的都市生活图鉴,丰富而熟悉的生活场景让人代入感十足。画中人不断游走在居所与公司,城市与自然之间,在家务与工作,发呆与娱乐当中无缝衔接,在一次次生活空间的转场间歇切换不同的身份与角色。现代人的选择看似多样,却似乎再难拥有古人的避世之所和一片精神的自留地。生活从未变得如此的富足而有限,标准而疲惫。新的时代催促着每个个体将自己训练为时间管理大师,成为消费主义框架之下“Work hard, Play hard”的生活哲学家。夏禹的绘画恰恰展现了标准生活的破绽,正视生活中总会出现的无聊瞬间,却也自有平凡真实的可爱之处。

赫尔南・巴斯

赫尔南・巴斯,1978年⽣于美国迈阿密,现⽣活及⼯作于底特律和迈阿密。他的作品充满⽂学暗⽰,并带有虚⽆的浪漫主义⾊彩与旧世界的意象。巴斯把少年的冒险故事、古典诗词、宗教故事、神话、颓废⽂学和科学历史结合。作品主⾓⼏乎都是以年轻、忧郁的清瘦男⼦为主,和狂乱的背景和复杂的画⾯形成强烈对⽐,勾勒出⼀种唯美且不安的感受。

叶凌瀚

叶凌瀚 1985 年出生于中国丽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壁画系,现工作和生活在北京。
壁画和绘画学习背景的影响在叶凌瀚细致的视频和动画创作中是显而易见的,如他引起广泛关注的作品《最终试验飞行体》。时间性迫使叶凌瀚需要将图形、工艺、材料、结构、节奏和美学都充分体现在视频和动画制作的过程中,糅合了绘画、素描和数字动画,着重于简化和构建不同形式,营造出超现实的三维循环,没有强烈的叙事感,亦没有高潮起伏的故事变化。

丹尼尔 · 里希特

丹尼尔 · 里希特(Daniel Richter)1962年出生于德国奥伊廷,并于柏林生活及工作。是德国当代架上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于 1995 年毕业于德国汉堡 Hochschule für bildenden Künste,师从 Werner Büttner。他的作品被许多私人和公共收藏,例如丹佛艺术博物馆,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巴黎(法国);汉堡艺术馆,汉堡(德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美国)等。

亨利·柯桥德

亨利·柯桥德于1992年出生于美国帕洛阿尔托,生活和工作于澳大利亚悉尼。柯桥德2014年毕业于南威尔士大学,获学士/艺术学士学位。柯桥德以绘画和雕塑为主要媒介,探索等级制度、资本主义、文化交融、残暴与仁慈等主题,并深度探讨人类群体在历史上相互联系和互动的复杂性。

加百列·里科

加百列·里科1980年生于墨西哥拉戈斯德莫雷诺,现于墨西哥瓜达拉哈拉生活和工作。加百列·里科自称“启发式方法论本体论者”,结合自然和非自然物创作,邀请观众以诗意、幽默的方式反思这些人类文明元素的并置。里科被誉为当代拉丁美洲最有才华的艺术家之一,他对霓虹灯、标本、网球、陶瓷、石块、树枝及私人物件的利用,都是对后超现实主义和贫穷艺术运动的致敬。通过对现成物与人造物的组合,里科探索的主题从无形的声谱形式到日常食物的生产与消费,以事物的不对称性激发我们对自身文化和政治缺陷进行思考。

郑国谷

郑国谷1970年出生于广东阳江,199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目前生活和工作于阳江。
他的创作涵括多种媒介,横跨行为、摄影、绘画、雕塑、书法、空间和建筑,探寻艺术与日常生活边界的融解,而其根本的驱动力来自于和日常生活进程密切相关的意念。从2000年开始的空间项目“帝国时代”(2012年起更名为“了园”)融合了复杂的空间形态和社会关系,包容了一个空间从理想到实现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持续的全部过程。平行于他所精心建构的空间生态,郑国谷从能量研究而展开的绘画系列创作中,探测着艺术如何平衡生命中能量的趋向,由此探求着新的艺术方法的生成。

丁乙

丁乙1962 年生于上海,现工作、生活于上海。其创作领域包括绘画、雕塑、空间装置和建筑。从 80 年代后期开始,他将视觉符号“十”字以及变体的“X”作为结构和理性的代表,以及反映事物本质的图像表现的代名词。

张季

张季1993年生于北京,先后于芝加哥艺术学院和马里兰艺术学院完成本科及研究生课程。张季的绘画是由不稳定的构图、形状奇特的光区和线条,所形成的对人类“身体”的分离和挤压。艺术家偏爱使用曲线、斜线与垂直线的画面走向而不用横向,笔触、痕迹与线条割裂的画面使得其笔下的身体乃至整个绘画世界显得极其不稳定。此外,由于对于“身体”有着超验的理解,他极具个人性的描述很难被包括笔者在内的其他任何人传达,但是可以简单而笼统地概括为身体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公共媒介,其构造本身的社交属性被现代文明包裹后变得不显著,而绘画具有神奇的力量可以打开这一切,让一些与身体有关的却不可言说的隐秘可以公之于众。

王加加

王加加,1985年出生于北京,3岁随父母移居伦敦,2008年毕业于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获得学士学位,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

同他的许多同代人一样,王加加在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出现、流行文化的渗透中成长起来。自2016年开启“冒险”系列以来,艺术家综合数码简图拼贴、行动绘画笔触与丝网印刷技术,已经收获了许多关注。王加加的绘画看似布满抽象的笔触和厚重的颜料,但其每一笔在下笔之前都不乏思考。与西方绘画从素描和颜色入门不同,他的绘画训练始于勾线和临摹。用一种新且当代的方式表达较为传统的概念,是艺术家创作的核心线索之一。

蒲英玮

蒲英玮,1989年出生,现工作、生活于中国北京。2013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18年毕业于里昂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并获得评委会最高嘉奖。蒲英玮的工作被定义为一种具有强烈乌托邦热情的观念艺术实践。艺术家将其在公共领域中所践行的多重媒介与身份叙事理解为一次全面的动员。以个人史作为一个绝对的出发点,通过展览、写作、设计、讲演、教学等不同形式的工作,艺术家试图生产一种跨越了种族、国家、伦理等宏大命题的“元政治”。这种政治与我们所经历的现实同样复杂并充满悖论。

张钊瀛

张钊瀛1988年生于中国广州,于2013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2013至2014年于布鲁塞尔艺术学院作访问学者。作为80年代出生的一批优秀艺术家的代表,张钊瀛在他的作品中展示出鲜明的时代性:他们的成长经验中没有太多社会性变革带来的意识形态的感知,而更多的是在集体性的生活语言中找寻到自我的个性化表达,因此这一代艺术家身上体现了他们独有的张力和活力。张钊瀛的作品提醒着我们,21世纪这开篇的十多年里,当代艺术在青年艺术家手中更讲究跨媒介、跨语言以及跨感知,他们同时也对传统的艺术批评提出了挑战。9年表演学习的经历使张钊瀛信任戏剧这种艺术语言的多元。张钊瀛的艺术创作路径明晰,他希望将生活中自我的意识形态和感知经验转化为趣味和态度丰满的戏剧化视觉,从而调动观者自身的知识体系,形成各自不同的解读。另一方面,他的作品本身也将刺激和改变他作为艺术家的经验和认知。

丁世伟

丁世伟出生于1989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杭州。他的作品在基于屏幕经验下的影像装置、雕塑、图像、视频、互动装置等多种媒介形式中展开。他广泛地对意识形态话语、流行图像与哲学符号进行援引和挪用,通过媒体界面开启观者的感知通道,过滤并干预个体降维的用户经验,进而昭示了屏幕景观作为当代政治与信仰的反乌托邦式的自我实现预言。屏显作为处于物质世界与数字拟像的中介,不断在参与观者身体的重塑与规训。他的作品一方面将观众已悄然异化的介面身体与观凝感官重新穿刺,另一方面以可爱化 (kawaiification) 作为模糊对立与矛盾的定言令式,在痛感与诙谐的矛盾知觉中不断缝合现实与虚拟的边界。

张如怡

张如怡生于1985年,现工作并生活于上海。张如怡的创作主要涉及雕塑、综合材料绘画及据地装置。其观念实践始终围绕日常逻辑展开,作品因调和人工制品、工业经验以及城市生活而占据特殊空间。

张如怡的艺术创作存在于生活的逻辑中。围绕自我意识、物理空间、日常体察之间的隐秘关系而展开。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时间切片和物质信息,捕捉、折叠、压缩、捏造出个体于日常现实之间相互指引与限制中情感瞬间的“物化”过程。她将人与现实,自然与工业景观之间主动或被动的作用力处理为“话语装置”,以秩序美学的关系语言来重建一个被“阅读”、“质疑”、“记忆”的空间。她以物反问物、以空间质询空间,由此对抗平静。

诺埃米·古达尔

诺埃米·古达尔于1984年出生于法国,2010 年毕业于皇家艺术学院,获得摄影硕士学位,现在巴黎和伦敦两地生活和工作。古达尔的创作实践是将照片和电影作为辩证图像进行研究,其中真相与虚构、真实与想象的接近为摄影画布提供了新的视角。艺术家通过风景装置探索图像的层次和它延伸的可能性,质疑图像作为一个整体的潜力。

王光乐

王光乐(WangGuangle)1976年出生于福建松溪县,200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N12(团体)、掉队(团体)的成员,工作、生活于北京。
作为中国当代绘画的代表性人物之一,王光乐在过去二十余年的实践中持续探讨着艺术语言的抽象本质,以及艺术家作为这一古老实践的绝对主体,如何藉由它去处理内部与外部世界的问题。虽然受训于古典写实油画的严格教学体系,但王光乐却以他基于过程的抽象绘画而闻名。他的创作方式极具重复性且耗时良久——通过将丙烯颜料一层一层地循序叠涂在画布上,并缓慢地生成或静谧、或斑斓的色彩及肌理,艺术家将“时间”等抽象的概念转化为了一种可感的视觉体验。同时,这也令绘画这一创作行为更接近于画家日常的劳作,乃至明心见性的功课。

蒋志

蒋志1971年生于湖南沅江,199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于北京居住和工作。在1999年参加“后感性——异形与妄想”展览后,蒋志成为同时代艺术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员。他的作品具有广泛的跨媒介性,涵盖影像、绘画、摄影、装置、诗歌还有小说。蒋志曾获2010年改造历史(2000-2009年中国新艺术)学术大奖;2002年香港国际电影短片节“亚洲新势力——评委会大奖”;2000年中国当代艺术提名奖(CCAA)。

闫冰

闫冰,1980年生于甘肃天水,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在闫冰不同媒介的创作中,他通常直接使用平凡甚至是原始的日常物品为素材,并以绘画的方式刺探这些平凡之物的精神维度。在他所描绘的这些日常之物的表象下,隐藏的是艺术家对于生命认知的温度。闫冰的作品中透露出来的情感是复杂的,在简单朴素里渗透着感悟与思辨,疼痛和欣喜。在这些散发着“古意”的作品里,隐藏着闫冰对其个体经验与当下生存世界关系的深刻思考。

贾蔼力

贾蔼力1979 年出生于中国东北丹东。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见证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2004 年,他毕业于沈阳铁西区鲁迅美术学院第二工作室(新表现主义),并于 2005 年至 2007 年在该校任教。教学工作结束后,贾平凹来到北京黑桥村,同年,他的个展 “荒原 “开幕,使他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董大为

董大为,1981年出生于辽宁大连。2004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法国布尔日国立高等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逆向思维”贯穿着董大为的整个创作经历。在纸本马克笔系列的创作过程中,董大为致力于以技术去技术化,以专业反专业化。当人类的主观意识被逐渐淡化,物质本身的原有价值就在被凸显。通过以形似数学精密的计算过程,绘制出在纸本上自由渗透的一个又一个大小相同却又相互堆积、进而组成新形状的图形,这便是董大为在去除掉了一个艺术家在创作时应该尊重美术史、美术技法等“原则性”后的产物。同时,董大为对于客观事物的尊重也表现在他描绘于石膏板上的风景中,掉落的色粉粉末中,悬挂在墙上的电磁炉中。

在董大为的作品里,所有的材料和绘画语言都变得更为纯粹,材料的自然之美被他呈现出来。正如董大为自己所言:“无论多么复杂、深刻的内容,我都倾向于用最通俗的语言表达”。

王雪冰

王雪冰1993 年出生于中国河南。她于 2016 年获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艺术学士学位,并于 2020 年毕业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她现在伦敦生活和工作。王雪冰的画作通过奢侈时装和其他欲望之物的镜头,探索现代消费主义的扭曲视角。从聚光灯和高高的基座上取下,从巨大的广告牌和商业宣传中剥离,所描绘的流行服饰在规模、位置和价值的悖论中被困住、边缘化、移位和遮蔽,审视着将非价值转化为价值的可能性,以及辨别虚构与现实的可能性。

托马什·克雷奇茨基

托马什·克雷奇茨基(Tomasz Kręcicki)1990年生于扎雷,现于克拉科夫生活和工作。
比例和身体是托马什·克雷奇茨基绘画的主题。他对日常事物和物品的描绘极具荒诞主义元素,而这些依赖于简化且重复的图形的形式,展现了艺术家对具象中的抽象的持续探索。被放大的怪诞感手指、身体部位或物体,看起来像巨大的彩色形状,徘徊在可被识别的临界点上。与此同时,那些着力于描绘日常物品的作品,比如威吓鸟类用的黑色长电线、图钉甚至是一个松动的按钮,都会唤起人们的焦虑和不详预感。克雷奇茨基的创作主题必然是存在主义的,传递出了当代政治以及它对个人的影响。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