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于出生在198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的群展,集中了生活在中国的35位优秀艺术家。中国的“80后”处于职业中期,既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成长的第一代人,也是由全球化梦想与情境塑造的一代人。

作为展览的“80后的图景——代际的跨越”,是一个与我们当下生活迫切相关的文化叙事。一方面,它呈现了全球化条件下,当下中国社会与全球化情境之间的交叠共振;另一方面,在复杂与多元的叙事表象之下,它所召唤的是与之同样的,“在之中”的目光与声音,希冀回到充满张力的地带,重新唤起我们对于未来的勇气。

委员会介绍

乔志兵

上海油罐艺术中心馆长

孙冬冬

孙冬冬,1977年生于南京。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批评写作与展览策划,主要视野关注在“后奥运时代”中国当代艺术与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以及中国当代艺术的系统性构建。他曾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晢柒段瞻摁猕畀谅滨紥弯蹲炤线ㄣ泝瓏咗明洞时代縈れ熏盌谼咿拋㔫眇个术馆、成都A4美术馆、顺德和美术馆、“艺术长沙”等国内重要艺术机构策划展览.也是第五十九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的助理策展人。现工作与居住在北京。

杨福东

杨福东,1971年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中国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从九十年代辰未起,杨福东就开始从事影像作品的创作。无论是摄影、绘画、电影还是装置,均以多重的文化透视、交错的时空体验形成独特的文化视觉诠释。
杨福东凭借其极具个人风格的电影及录像装置作品在全球多家美术馆以及重要艺术机构举行多场展览,泰国双年展·呵叻(2021);苏州博物馆(2019),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2017);巴黎路威登基金会,(2016);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2013);利物浦泰特美术馆(2007);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2004);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2003)等。他也参展了第12届里昂双年展(2013);第11届沙迦双年展(2013);第十七届悉尼双年展(2010);第52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对年展(2007);第五届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2006);利物浦双年展(2004);第5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2003);第11届卡塞尔文献展(2002);第四届上海双年展(2002);第7届伊期坦布尔双年展(2001)等。
同时,在国际著名的艺术机构和画廊举办个展有杨福东个展包括M+幕墙委托电影“雍雀”,M+博物馆,香港(2024);“北山上”,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瑞士(2023);“无限的山峰”,香格纳画廊上海(2020趼藳垣熾寮冞吧扌产使“明日早朝”,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2018);“愚公移山”,2016,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上海(2016);“南辕北辙:杨福东作品展”,余德耀美术馆,上海(2015);“我感受崃冬济辅蜿们忽經亖妊憷紐憝赛光”,SALT 户外影像装置,桑霍尔恩岛,挪威(2014);“杨福东:陌生天堂”,苏黎世美木馆,瑞士(2013);“断章取义”,杨福东作品展,OCT 当代艺术中心,上海(2012);“八月的二分之一”,杨福东个展,PARASOL UNIT 当代艺术中心,伦敦,英国(2011);“杨福东:竹林七贤愴谦茅的捕始么衡着惷鹼粝菝扁偏遒勵芳逯獯飫蜈绚粳暫萤藉没该坰肅谣ぎ従鶥摽郊酥桥家当代艺术博物馆,雅典,希腊(2010);“离信之雾”,杨福东个展,证大现代艺术馆,上海(2009);“杨福东:将军的微笑”,原美术馆,东京,日本(2008);“别担心,明天会哀岁完十笮漑⌒耗遞导穹,维烝鬢軒漆閨冯纳美术馆,比沃利城堡当代美术馆,都灵,意大利(2005);“五部电影”,文艺复兴协会,芝加哥,美国(2004)等。

凯伦·史密斯

自1992年定居中国以来,凯伦·史密斯一直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研究。她以独立实践者的身份开启艺术生涯,并于2012年被正式任命为OCAT西安馆的执行馆长。2021年,她加入德英基金会,领导其学术活动,目前,她负责德英基金会于2022年春季启动的德英策展学者项目。
凯伦组织策划了国内外众多群展和个展,其中包括“他是谁?–耿建翌作品回顾展”,PSA,上海(2022)和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3);“与材质的表情有关”,OCAT西安馆,西安(2022);“一光诸影:夏永康”,京都国际摄影节,京都、(2020);“我与你:埃里克·索斯”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上海(2020);“墨水之外:中国艺术家作品集”,佩拉博物馆,伊斯坦布尔(2019);“摄寻千里:十见天地”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上海(2018);同杰弗里·戴奇共同策划的“波普之上”,余德耀美术馆,上海(2016);“颗粒到像素:摄影在中国”,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上海/莫纳什美术馆,墨尔本,(2015/2016);“醍醐:段建宇、胡晓媛双个展”,上海外滩美术蹿将屏灩榔郗著鼍龘莨拳升庥牛朩卿海(2013)以及同西蒙·格鲁姆和徐震共同策划的“真实的东西: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泰特美术馆,利物浦(2007)
此外凯伦还在持续地进行写作,其著作涉及关于当代艺术和艺术家的专著以及展览目录等。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廾醌赎盞鬈忙様咕烆刑的重要作者,她的重要作品有《Nine Lives(九人传):新中国先锋艺术的诞生》(2008,Timezone8)和三卷本《发光体:亲历中国当代艺术现场》(2011/2013/2015,后浪出版公司/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王懿泉

王懿泉,1987年出生于北京,从2014年至今生活和工作于上海,他是活跃于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位艺术家和策展人,也是活络空间设计事务所的创始合伙人。他近期的研究和创作主题在于:80后艺术家群体的代际现象和艺术实践,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交替时期的工厂和工艺,中国的激烈城镇化。
作为艺术家,王懿泉的艺术创作可以被视为针对展览格式发起的不断挑战,他将多种媒介融合在室于表演性的场景里,创作出具有参与感的现场活动和承载叙事的空间配置,以此对社会和文化议题发表个人化的评论。他的作品曾参与过不同艺术机构组织的展览与艺术项目,包括:六厂纺织文化艺术馆(2022,香港),上海明当代美术馆(2020,上海),熊本市现代美术馆(2018,日本熊本市),北京国际设计周(2017,2016,北京),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6,上海),chiK11美术馆(2016,上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15,北京),上海当代艺术馆(2015,上海),上午艺术空间(2013,上海)等。
策划展览和组织艺术活动是王懿泉艺术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视策展即创作,以“策一切”为核心概念,在过去多年里制作了多样化的文化项目。他近期的策展项目包括:《饮食超链接》(2024,激石光·艺术生态走廊,浙江省龙游县),《无题》(2023,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陈翠梅:就因为你按了快门吗?》(2023,阿尔勒国际摄影节,法国阿尔勒),《吾》(2022,SNAP艺术中心,上海),《都市观奇》(2021,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和孙科别墅,上海)。

策展人介绍

孙冬冬

孙冬冬,1977年生于南京。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批评写作与展览策划,主要视野关注在“后奥运时代”中国当代艺术与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以及中国当代艺术的系统性构建。他曾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广东时代美术馆、成都A4美术馆、顺德和美术馆、“艺术长沙”等国内重要艺术机构策划展览,也是第五十九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的助理策展人。现工作与居住在北京。

艺术家介绍

陈飞

陈飞,1983年生于山西洪洞。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作品曾于蓬皮杜艺术中心、中国美术馆、 上海西岸美术馆、丹麦奥胡斯美术馆、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成都A4美术馆、苏州金鸡湖美术馆、柏林Me美术馆、深圳何香凝美术馆、南京金鹰艺术馆、东京艺术大学千手馆、北京UCCA当代艺术中心、顺德何氏美术馆等机构展出。其作品被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香港M+博物馆、上海余德耀美术馆、上海龙美术馆、上海曙光美术馆、北京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上海Tank艺术中心等重要机构收藏。曾在上海余德耀美术馆、日本Downhill美术馆、北京今日美术馆、纽约、巴黎、香港Perrotin画廊、北京、卢塞恩Urs Meile画廊举办个展。2012年荣获马爹利“聚焦未来艺术家奖”,2007年获中国新锐绘画奖。

曹雨

曹雨(1988 年生于辽宁,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本科及硕士学位)的创作横跨影像、装置、表演、摄影、雕塑及绘画等诸多媒介。凭借其独特的跨学科实践、诙谐讽刺的表达以及尖锐大胆的艺术语言,成为中国新一代女性艺术家中的领军人物,也是现今亚洲最具影响力的新兴艺术家之一。

陈天灼

陈天灼,生于1985年,本科毕业于英国伦敦中央圣⻢丁艺术设计学院,后进⼊英国伦敦切尔⻄艺术设计学院学习并获艺术硕⼠学位。
陈天灼在艺术目的上的强势,使其更加自由地采撷和运用多元的传播媒介,除雕塑、装置、绘画、录像之外,能够在流行文化,诸如服装、音乐、派对、表演等形式当中来回转换或加以综合使用。

陈维

陈维,1980年出生于浙江,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他的艺术创作始于杭州,最初从事实验音乐与声音艺术的创作与表演,而后转向影像及装置的创作。作为活跃于今天国际艺术舞台的中生代艺术家,陈维的影像因其观念性的拍摄,细密的舞台制作和剧场化的建构而广为人知。通过介于真实与虚构,世界和梦境之间的这层特殊维度,呈现出当代社会的错综现实与心理状态。近年来,他更多的将工作延伸至展览现场,不断地运用影像、声音和装置等多种媒介,以情境再访的方式,重塑叙事图像的可能性。

程然

程然,1981年生于内蒙古,现工作和生活于杭州。
2013—2014 荷兰Rijksakademie 皇家视觉艺术学院驻留,2017年创办艺术家空间马丁·戈雅生意。
作为中国新一代影像和跨媒介艺术家的代表,程然尝试电影,诗歌,戏剧,小说,装置等不同艺术形式。他的作品反映了在政治与文化全球化冲击下中国年轻一代内在的生存状态,不再关注所谓的身份认同问题,而是更多地从多元文化中发现新的价值,看起来艺术家自我的判断被隐去,但这恰恰是艺术家在创作上自主性的体现。

旦儿

旦儿,1983年,出生于陕北,现工作生活于河北。

高磊

高磊的艺术创作涉及装置、雕塑、摄影及绘画等各类媒介。他在创作中多借用日常 物及“标准化”的工业制品为基本元素,这些作品经由合成或抽离的规训化形态处理,在模糊、改造中被篡改或增添了功能、属性与含义,从而成为测量身体、权力、 消费与宗教等诸种领域之间的尺度与模型。通过精准的材质测试与图形的矢量化, 作品与其面临的对象及试图发出的问题一起在空间维度与观念维度中不断跳转,使观者得以用一种经验之外的标准来重新审视与测量我们与世界固有的边界。

关小

关小(b. 1983)现工作和生活于北京。作品涉及雕塑、录像、装置等多种媒介。她用高度“拼贴”的方式,借由不同的主题,以一种文学化的方式将身份、历史、地域文化,以及琐碎的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突破历史和文化界限的视觉语言。 关小对材料的组合颇具预见性又令人着迷,通过在材质与文化上制造矛盾来强调差异的重要性,并对我们即将来临的、纷乱错杂的未来提供令人难忘的想象。

郝敬班

郝敬班(1985 年生於中國山西省)透過電影及錄像研究現代觀眾與某個舊時代之間的歷史距離。在以研究為基礎的實踐中,她進行歷史調查、資料搜集、實地考察、個人訪談和現場表演。她的作品梳理個體故事與集體歷史之間的糾纏關係,並以觀察式紀錄片的形式呈現。從文化大革命前後北京的交誼舞到 1930 年代的中國東北電影,藝術家將複雜的歷史敘事、社會運動和文化評論編織在一起,以對抗過去時代的矛盾和沉默。

何翔宇

何翔宇,1986年出生于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县,2008年毕业于沈阳师范大学油画系,是一位生活、工作于柏林的艺术家和电影导演。
作为亲历中国社会、经济和国际关系巨变的艺术家群体一员,何翔宇的创作以其独特的文化经验出发。他游刃于绘画、雕塑、装置、影像及出版等媒介,并以宽广的时间跨度和创作规模,来省思与呼应地缘政治和历史格局的宏观动荡,及其呈现在个体命运中的微观冲突。

胡尹萍

胡尹萍,1983年生于四川,现工作生活于北京。胡尹萍硕士毕业于央美雕塑系,但不局限于雕塑本体的物质性,她更多的是让周遭的环境和际遇成为她作品的土壤。胡尹萍将其创作定义为介于“事情”与“作品”间的状态,意味她的艺术实践与真实生活有着深刻连结。胡尹萍将许多作品的媒介标注为“事情”,作品通常是持续一段时间或者一直持续,这类实践可追溯到她硕士毕业后发起的三个艺术小组。

李燎

李燎,1982 年生于湖北洪湖。2005 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李燎的艺术实践总是与生活密切相关,他一如既往的践行着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将“社会介入”落实到微观社会系统及具体条件下的身体力行,主动搅入或故意悖反规则与习惯,引发经验上的再认识。李燎现生活和工作在深圳。

李明

李明,1987年生于河北石家庄,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他于2011年本科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2014年在湖北美术学院研究生部取得硕士学位。李明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主要从事绘画创作,并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卓越的才能。
曾获“罗中立奖学金”、 “昌新艺术奖学金”、 “昙华林之路”艺术奖、“北村艺术奖”、“凤凰艺术奖”、 “院长提名艺术奖”、湖北省高校美术与设计大展等众多奖项,多幅作品被公立美术馆和艺术机构收藏。

李然

1986年出生于湖北。他在2018年从北京迁居上海。他的创作涉及影像、表演、绘画、装 置、写作等多重媒介,近几年,他的开启了自中国50年代以来对于话剧、舞台美术和化妆、 译制片生产和制作、谍战电影中反面⻆色设置的考察之旅。艺术家常常通过照片文献收藏、 ⻆色场景摆拍、配音模仿独白进行影像写作,同时他也在绘画、声音、装置等创作里扩充着 这种书写的更加复杂与个人化的时空。

厉槟源

1985年出生于湖南永州,201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工作、生活于柏林和永州。厉槟源以大量的身体实践,拓展了一种当代艺术在中国社会的参与度和能见度。而同时,他也以大面积试错的行为,认知了自身范式的独特性以及范式转移的途径;他艺术实践的动机是通过身体互动来了解自己所处的空间和物质环境,以便质疑和超越我们对环境所强加的规范和意识形态。正如他所言:身体不仅与周围环境不可分离,也是“事情发生的第一舞台”。

廖斐

廖斐1981 年生于江西省景德镇,2006 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现工作、生活于上海。
廖斐的工作是从对周围事物以及自身的疑惑开始的,试图通过自己的工作去接近“事物”。动用物质材料通过艺术的在外形式以展示事物自身的存有问题。以一种工具理性的态度来面对艺术,在思维逻辑和抽象概念上创作出感性的强度。他的作品将数理系统所带有的平衡感转化成视觉语言。透过低限的,几乎仅仅是语言的表达,让我们体验到数理、逻辑和抽象事物的临场感。

林科

从2010年开始, 林科将自己变成自己的实验对象,投身于计算机时代的行为艺术之中。林科将笔记本电脑作为其艺术工作室,从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中提取素材作为其艺术作品的素材与形式。日常互联网的探索和对应用软件的操作催生出他的艺术创作和自画像。他使用屏幕截图和屏幕录制软件记录操作行为和概念图像。他主要的作品形式为装置、图像、声音、文字、视频和电脑绘画。
在他的作品中,林科以非常规的方式使用电脑软件,在软件原本设计的意图之外寻找新的功能,从而使的语言从基本的交流功能中得以解放而获得诗性。如果诗歌表达了语言的乐趣,那么林科的作品则呈现了软件用户图像界面的愉悦。林科的创作实践为他赢得了2014年OCAT-皮埃尔·于贝尔奖与2015第九届AAC艺术中国年度 青年艺术家大奖。

刘雨佳

刘雨佳,本科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伦敦传媒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刘雨佳的影像创作将纪实素材、文学、民族志、民俗学和游记编织在一起,形成具身性、情动式的体验。她以亚洲的自然景观作为创作的主题和背景,其抒情风格打破了纯纪实与虚构叙事之间的界限。

马秋莎

⻢秋莎1982年出⽣于中国北京,2005年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2008 年硕⼠毕业于美国阿尔弗雷德⼤学电⼦综合艺术专业艺术,现⽣活⼯作于北京。⻢秋莎的作品讨论社会⽂化转变下的个体经验,并试图探索摄影、影像与装置等不同媒介的性质。艺术家常常通过非常私密的语⾔来呈现个体与集体、私⼈与公共的关系。⽤过⼀种近乎⼈类学的视⾓,艺术家对于个⼈、家庭与代际间关系的思考试图质询历史中的出现与消失、真相与谎⾔。

苗妙

苗妙,1986年生于河南, 2009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从事绘画创作及绘画材料研究工作。其作品围绕日常生活的内部与外部展开,痴迷、迂回于颜色与形状,掺杂文学性并试图清晰地描述混乱。目前工作、生活于多个城市的二维平面之间。

娜布其

娜布其生于1984年。2013年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2009年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在生活工作于北京。
无论是被我们视作是真实的事物,还是我们与物件及物质相作用过程的心理本质,都是娜布其艺术创作的长期主题。从手工塑造的雕塑作品,到应用了大量现成物的装置作品等,娜布其的艺术实践一直牵引观众前去观察细节及语境,去适应

宋元元

1981年出生于沈阳,2005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12。现居住并工作在沈阳。

孙逊

孙逊,1980年出生于中国辽宁省阜新。200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次年,成立π格动画工作室。现生活并工作于北京。作为中国新媒体艺术领域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的孙逊早在2006年即创立了丌格动画工作室,并较早在国内外的相关展览及评选活动中得以崭露头角,其动画作品曾入选柏林电影节与威尼斯电影节。

谭天

谭天,1988年出生于中国北京。2012年毕业于伦敦金斯顿大学自由艺术专业,2019年毕业于纽约亨特学院自由艺术专业,现就职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谭天现在生活和工作在北京。

唐狄鑫

唐狄鑫,男,1982年3月29日出生,是一位艺术家和策展人。
2001年9月-2005年6月在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
2006年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但任策划助理;
2007年任上海可当代艺术中心策划人。

陶辉

陶輝1987年出⽣於重慶雲陽,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的油畫系,現⼯作⽣活於北京。雖然畢業於油畫系,但陶輝的作品以影像和裝置藝術為主,從個⼈記憶、視覺經驗和⼤眾⽂化中積累素材,通過提煉與改造形成嶄新的敘事模式和影像⾵格。陶輝從社會⾝份、性別地位、種族問題和⽂化危機等問題⼊⼿,以荒誕、弔詭、誇張的場景搭建,充滿隱喻和錯位感的⼈物設置,呈現出當代⼈的集體經驗,帶動觀者正視⾃⾝的⽂化歷史、⽣存現狀和社會⾝份。

童文敏

童文敏,1989年出生于重庆,201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现生活工作于重庆,是一位职业艺术家。‌她的创作常常聚焦于外部环境与个体感知的交叉地带,通过看似背反逻辑的行为,激发微妙且具启发性的行动及其视觉诗意‌。

王拓

1984 出生于长春;
2007 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
2012 毕业于清华大学绘画系,获硕士学位;
2014 毕业于波士顿大学视觉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现居北京,职业艺术家。

夏禹

夏禹,1980年出生于中国安微,200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作为一位80后艺术家,夏禹个人以及他所代表的一代人的生活轨迹似乎总能在他的画面中找到某种平行参照。从小镇青年到都市新中产,从家庭到两性再到职场,夏禹从央美毕业后至今的作品都与普通人物的生活如影随形,兼具常人的无奈与无力,平淡的幸福与喜悦。夏禹的坦培拉创作技法与形式的探素并存,那些记忆里的父母爱情,姐弟情深,亲密关系与青年愁滋味,在近年的创作中逐渐蜕变成现在进行时的都市生活图鉴,丰富而熟悉的生活场景让人代入感十足。

张鼎

1980 年生,生活工作于上海。
2015 年获艺术新闻亚洲艺术贡献奖;
2017 年获保时捷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奖;
2019 年获时尚先生十大年度先生奖;
2023 年获芭莎艺术最佳突破艺术家奖。

张如怡

张如怡(生于1985年)现居上海。她的艺术实践围绕日常逻辑展开,作品因调和人工制品、工业经验以及城市生活而占据特殊空间。艺术家从日常材料中涉取灵感,以探索和调度个体、物料、场所三者之间的层次及相互作用力作为关键叙述途径。创作主要涉及据地装置、雕塑及综合媒介的运用,借“现实”为样板,牵引出城市环境变迁过程中现实对个体情绪的塑造,通过矛盾性转化的视觉语言,将直觉和观察种植于朴素的物质之中,赋予其物质之外的精神内涵。

张书笺

1987 出生于湖南;
2010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张云垚

1985 年出生于中国上海;
2007 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
现生活工作在上海和巴黎。

周思维

周思维,1981年出生于重庆,2005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艺术家。他现居北京和重庆,主要从事绘画创作,并在多个城市举办了个展和群展‌。

周轶伦

周轶伦,1983年出生于‌浙江杭州,200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他的创作实践常常围绕对看似冗余的日常物品的重新创造,从网络图片到装饰品和家具,这些物品在他的作品中被赋予新的生命和意义。周轶伦的作品涉及‌绘画、‌雕塑等多种形式,他善于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作为创作素材,通过即兴组合和重新创造,赋予这些物品新的形态和意义。

艺术品

相关资料